新華社的報道沒有提及長征七號改的相關載荷信息,火箭雖然也是長征七號,卻是一款改進型的火箭,屬于新型火箭首次發射,本身就具有較高的風險。長征5號運載火箭,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重量最大的,運載能力最強的型號,長征5號和長征7號都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比較重要的成員。
1、長征五號遙二和長征七號甲發射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長征5號遙二失敗的原因是“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一分機的渦輪排氣裝置出現了故障”;而長征7號甲發射失利的原因還未被公布,所以目前也不清楚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長征5號和長征7號都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比較重要的成員,長征5號運載火箭,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重量最大的,運載能力最強的型號。長征5號運載火箭重860多噸,近地同步軌道(LEO)運載能力為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為14噸,
僅次于美國的重型獵鷹,德爾塔-4,土星5號(停產);前蘇聯的能源號(停產),N1(停產)。長征5號運載火箭主要用于“空間站建設,嫦娥系列探測器發射,火星探測器發射”,像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實踐20號衛星,以及最近要發射的嫦娥5號。可以說,長征5號運載火箭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的巔峰之作,而長征5號遙二發射失敗的原因正是“芯一級的YF-77液氫液氧發動機中,渦輪排氣裝備的結構出現了異常,導致發動機的推力瞬間下降”。
其中的渦輪排氣裝備就是渦輪泵了,渦輪泵要在626℃的熱環境,極其復雜的力學環境下以20000轉/每分鐘的高速運轉,說實在的其工作環境與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相比也不遑多讓,只不過工作溫度沒有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工作溫度那么高,如此,要保證渦輪泵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持續穩定的工作,就對其材料有較高的要求。
而渦輪泵發生結構斷裂等現象也是很正常的,雖說會經過多次試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要保證100%不出現故障也挺難的,畢竟沒有哪國的運載火箭敢說發射成功率為100%,不過,在找到問題改進之后,長征5號運載火箭發射還是挺順利的。科學研究就是這樣,在失敗中前進,總結經驗才能讓下一次成功,而長征7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的運載能力僅次于長征5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3.5公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5.5噸。
要比日本的H-2系列,歐洲阿麗亞娜5號,俄羅斯質子號,美國獵鷹9號,重型獵鷹,德爾塔系列弱,長征7號甲主要就是發射各種貨運飛船,其重量為573噸,芯一級采用了兩臺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 四臺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捆綁式助推器,芯二級則是YF-115液氧煤油發動機。可以說,長征7號甲運載火箭的發動機都是液氧煤油的,無污染,無毒,環保清潔,且價格低,
2、長征七號改火箭發射失敗,有什么想說的嗎?
首先是表達對這次發射失利的遺憾。畢竟航天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且這次并不是長征七號的首次發射,屬于中改型運載火箭,對于最年輕的文昌衛星發射基地來說也是巨大的噩耗,這是自2017年長五在海南失利后的第二次,目前正在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排查。我們可以試想,平時家用的小轎車,總工才兩萬多個零件,還動不動就有點小毛病,而且去多趟四兒子也找不到原因,
對于火箭這樣的龐然大物就更難了,所有零件超過十萬個,這個難度可想而知了。而且火箭是一個非常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少代工程師堅持不懈的拼命換來的,從統計學的角度看待這次失利,作為航天大國的我們,失敗的比例并不高,所有要理性的看待這次失敗。要知道,spacex的首次發射成功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們已經足夠優秀了,
然后本次發射搭載的衛星是一顆技術驗證衛星,也有不同以往的戰略意義,這是失利的第二層影響。凡事總會有錯,錯出自早期比出在晚期要好的多,要往長遠看,五月北斗將完成組網,今年還有空間站的實驗發射,還會有其他類型通信衛星的實驗,請認真對待每一次失敗,請不要因一次失敗輕看自己,請記每一個傷痕,那將是戰績的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