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各種隱私數據都在大的平臺上,自然也會引發消費者對個人數據隱私的擔憂,特別是像美國在爆發了Facebook選舉問題之后,對諸如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大平臺對用戶數據的掌握就更為擔憂。我們也需要知道,大數據之所以這么厲害,完全是收集了我們的信息,或者是我們的個人隱私,那你們對于大數據收集我們的隱私是怎么看待的呢。
1、大數據真的可怕嗎?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假設有一天,你想訂一份外賣,而當你打開美團或者是餓了么的時候,這個貼心的APP已經把你今天想要吃的東西推薦給你了,甚至你家的地址、你的聯系方式、你的一家老小的詳細情況它也了然于“心”,其實,你的個人喜好、口味、飯量大小、吃飯的時間、對餐盒的偏好等等這些小細節,早就都被“記錄在冊”,在這個APP的背后,擁有一個記住你所有信息的“大腦”,雖然方便是方便了,但你在它面前相當于一個透明人,什么私人信息都被了解透徹,這樣未免給人一種不安感以及被窺視的感覺。
這就是大數據所帶給我們的感覺,而與此同時,令人頻頻產生威脅感的人工智能,依傍于大數據,正在慢慢變得更加智能,當有一天它所積累的信息超過人類,大概人類就有被取代的可能性了。不過這樣的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為總有人工智能所難以企及的人類智慧深度與廣度,但是安全與隱私問題,卻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許多大平臺數據泄露甚至違規倒賣個人信息的新聞屢見報端,讓我們不得不提防,如何保護好用戶信息安全,是每個大平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2、大數據隱私如何看待?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各種隱私數據都在大的平臺上,自然也會引發消費者對個人數據隱私的擔憂,特別是像美國在爆發了Facebook選舉問題之后,對諸如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大平臺對用戶數據的掌握就更為擔憂。像大數據里面的數據挖掘,這一詞匯可能沒有道德問題,但是數據挖掘所牽扯到的和人相關的信息本身就會有道德和隱私問題,
數據挖掘的方式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和環境中引發關于隱私,合法性和道德的問題。特別是為了國家安全或執法目的,例如全面信息意識計劃或ADVISE,數據挖掘政府或商業數據集提出了隱私問題,數據挖掘需要準備數據,以發現可能危及機密性和隱私義務的信息或模式。發生這種情況的常見方式是通過數據聚合,數據匯總涉及將數據組合在一起(可能來自各種來源),以便于分析,
這不是數據挖掘本身,而是為了分析之前和為了分析目的而準備數據的結果。當數據被編譯后,數據挖掘者或任何有權訪問新編譯數據集的人都能夠識別特定的個人,特別是當數據最初是匿名的時候,對個人隱私的威脅就有可能發生,所以平臺在收集數據前,應該讓用戶了解相關信息,比如收集數據和挖掘數據的目的,數據訪問的安全狀態,數據將如何使用,誰將能夠挖掘數據并使用數據及其衍生物。
3、如何看待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
謝邀!其實以現在信息滿天飛的時代,想保證信息安全性確實是比較難的,因為如今的信息透露,軟件的曝光,支付性問題,雖然一直在解決,但是存在漏洞也是避免不了的,而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只要能探索到數據基本上信息已經不安全了,唯一做到的就是私密性信息盡量不要放到網上,一單到網上就會產生被挖掘的數據,有防護就有攻擊,這都是對等性的,
4、你如何看待大數據下自己的隱私被悄悄共享了?
大數據時代,數據成已經變成了一種行業資產,越來越多的行業應用通過收集數據、挖掘和分析數據,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也為行業創造了更多的財富和價值。然而,大數據的收集和使用,卻造成了人們隱私的泄露和共享,說起個人數據隱私的泄露和共享,從安全的角度來講,引石老王認為核心的原因還是大多數人對自身數據安全意識的缺乏,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個人數據主動泄露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