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庫存使得房價上升,金融風險化解。15年11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出現去庫存概念,當時中央會議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項措施就包括樓市去庫存,樓市去庫存是在當年需求側萎靡不振、為縮短房地產去化周期而從供給側入手的一項結構性調整措施。
1、房地產為什么要去庫存?
2015年11月23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首次出現去庫存概念,當時中央會議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項措施就包括樓市去庫存。樓市去庫存是在當年需求側萎靡不振、為縮短房地產去化周期而從供給側入手的一項結構性調整措施,樓市去庫存目的有兩方面:1.為了GDP增長樓市需求低迷造成大量房子賣不出去,這樣影響了開發商投資積極性,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進而影響GDP增長。
要知道當時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消費都不好,那么國家只有通過供給側改革消化庫存進而拉動投資,實現GDP增長,2.地方財政收入需要當年地方債快速上升引起中央高度重視,實體經濟形勢嚴峻,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減少,為了支出,地方政府只有發債。通過去庫存,房地產投資增速加快,地方賣地收入增多,地方債慢慢下降,現在地方債暫時被土地高收入所掩蓋,
3.防范金融風險需要如果房子始終賣不出去,那么價格就會一直下跌,而房地產主要依靠的是銀行,房子最終都抵押給了銀行,這樣風險轉嫁到了銀行頭上。去庫存使得房價上升,金融風險化解,作者簡介:財務專家、財經問題研究專家,本頭條號解讀大眾關心的樓市、財經話題,用專業眼光幫你分析問題背后的真相。如果你對本內容感興趣,請點擊關注吧!,
2、樓市去庫存是什么意思?
樓市去庫存的本質是一場以政府主導的債務大轉移,風險大轉移。債務轉移的路徑是:政府轉移給開發商,開發商轉移給老百姓,有的朋友不理解為什么有政府債務。但是這是真實存在的啊,政府為了拉動經濟增長,跑出漂亮的GDP數據,就會借錢去做各種投資,比如修路,比如造地鐵,比如建開發區等。這些基建項目需要募集很多資金,但是大多數地方財政收入不夠,怎么辦呢?那就去找銀行借啊!從幾千萬幾千萬的借逐漸變成幾億幾億的借,
央行開足馬力印出來的鈔票,就這樣一批一批地流入了市場。誰借的多,基建項目就開動的多,GDP數據就跑的越好看,借錢搞投資誰都會,但是賺錢卻很難啊。很多大規模借債的政府搞完投資,以為投資之后就會有錢賺,最后發現錢依舊來得很慢,表現在各項財政收入卻遲遲跟不上,根本不夠歸還從銀行借出來的錢,雖然政府銀行是一家,但是借出來的錢你總要歸還啊,否則經濟就亂套了不是?那該怎么辦呢?很快,聰明的政府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賣地。
把地賣給開發商,可以迅速從開發商那里收回來一筆錢,這筆錢本來可大可小,可貴可便宜。但是政府也不傻啊,作為土地資源的唯一供應者,怎么能輕易將家產賤賣給開發商呢?所以就出現了,政府每次只賣一點點,每次都要競價拍賣的怪現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賣地收入最大化嘛!政府把地賣給開發商,還上了銀行的錢,債務就開始轉移到開發商環節,
因為,開發商一開始也沒錢啊!想要開發樓盤,光買地就要花上一大筆錢。怎么辦?借錢呀,開發商屁顛屁顛地跑去找銀行,開口幾百萬,幾千萬的借。央媽的印鈔機繼續開動,鈔票一批一批地到了開發商手里,開發商辛辛苦苦搞了2年,房子建了一大批。開盤后,迅速加價賣出去,資金回籠后還給銀行,自己還賺了不少。這樣一來,政府、銀行與開發商都很滿意,各取所需,
開發商把房子賣出去,債務就轉移到了購房者身上。大多數購房者,兜里并沒有幾個錢,為了買房,在銀行和開發商的慫恿下,付了2代人湊出來的首付,從銀行那里背上了未來10年、20年的債務,龐大的購房者,就這樣用自己的積蓄和未來收入養活了銀行和開發商,政府發起項目,開發商執行,購房者買單,這是一個完美的經濟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