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興盛的今天,在普通人看來,中醫是東方認知體系,是認識大自然的另一條路經。中醫觀點認為“腎氣通于耳,主聞音辨聲,是胃之關,與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華在發,開竅于二陰而主二便”,意思是,若是腎氣充盈通暢,則耳朵辨音靈敏,關節行動便利,胃、膀胱及生殖等功能正常,排便順利,頭發有光澤。
1、中醫補腎主要是指什么?
中醫所說的腎,往往并不單指生理上的腎臟,而是包含更廣泛生理功能的綜合性單位,包括人體的水液代謝、生長、發育、生殖、化血生髓、滋養腑臟等等,因此腎氣運化有常對于人體而言至關重要。只要養好腎,保證腎氣通實,不僅整個人會精神煥發、減少生病,還能增強體質、健康長壽,中醫觀點認為“腎氣通于耳,主聞音辨聲,是胃之關,與膀胱相合,其充在骨,其華在發,開竅于二陰而主二便”,意思是,若是腎氣充盈通暢,則耳朵辨音靈敏,關節行動便利,胃、膀胱及生殖等功能正常,排便順利,頭發有光澤。
相反,若是腎氣不足,身體也會在耳、胃、膀胱、毛發、排便等多方面得到體現,補腎:辯證選擇平補、滋補、清補、溫補腎氣不足,首先當時是補腎。但是補腎也要講究方法,不同的癥狀需遵從不同的滋補方式,因此要結合自己癥狀,明確告知中醫,在指導下專業用藥,不可自己胡亂大補。1、平補法適用于腎氣不足但未出現明顯陰陽失衡癥狀的人群,此時應以益氣填精藥物為主,保證藥性平和,沒有寒熱之偏,
這類腎氣不足人群一般表現為腰背酸痛、小便增多、頭暈耳鳴等癥狀,但沒有畏寒怕冷、盜汗等癥狀。2、滋補法適用于腎精虧損嚴重,且癥狀較多較重的人群,此時應以峻補腎精的藥物為主,在增補腎精的同時還要注意養血補氣、滋養腎陰,3、清補法適用于腎氣不足且陰虛火旺、陰虛津虧或是陰虛陽亢的人群,此時在滋補腎氣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入有益滋陰生津、清熱瀉火的藥物。
這類人群除了會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便不利等腎氣不足之癥外,還可能會伴有口干舌燥、心煩目澀、牙齒腫痛等上火癥狀,4、溫補法適用于腎陽虧虛、命門火衰的人群,此時在滋補腎氣、腎精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入溫助腎陽的藥物。這類人群除了會出現頭暈耳鳴,腰背酸痛等癥狀外,還會出現四肢發冷、小便不利,甚至腹瀉、浮腫等癥狀,
2、中醫藥是偽科學嗎?
中醫理論體系是經驗累積的的基礎上構建的人體生理病理的動態模型,與真正的解剖拉不上任何關系,與現代科學的認知相差甚遠。在科學興盛的今天,在普通人看來,中醫是東方認知體系,是認識大自然的另一條路經,古人沒有先進的儀器,沒有現在的科學知識,很多思維來源于對社會人際關系的觀察、也來源于對大自然的觀察和理解。由于在一定的層次上,自然規律具有普遍正確性和通用性,如“治病”與“治國”可以相提并論,
中醫理論經過數千年多年反復實踐,形成了一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完美的藝術相結合的超然科學。中醫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的方方面面,從皮膚到肌肉到骨子,在我們的語言里,也有大量中醫的影子,如“膽小如鼠”,“心煩意亂”,“脾氣大”等等,仔細理解,就會發現它來源于中醫的理論,所以中醫厚重的文化底蘊不言自喻,中醫的治療非常有藝術,不像西醫那樣單刀直入,而是講究技巧,講究謀略去排兵布陣,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治病之目的,把治病當作一門追求完美的藝術,使治療過程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