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內在實質來晚清經濟改革并沒有失敗。我認為如果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晚清的經濟改革并沒有失敗,很多人認為晚清經濟改革最終是失敗的,盡量匹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所學的勞動力屬性,晚清經濟改革的失敗是一種表面的現象,只有這樣未來十年20年他們才不會落后于國家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的更高要求。
1、價值觀崩塌會怎么樣?
正確的價值觀是人生前進和奮斗的航標,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崩塌了那么就會發生以下的情況:一是心理會變得很陰暗,看什么問題都會從不好的角度去看,心里沒有陽光,人格也就不會健全了。二是會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為了自身利益,什么違法亂紀的事情都有可能做的出來,所以,一個人,不管什么情況之下,都不要讓自己的價值觀崩塌!。
2、晚清經濟改革為何失敗?
我想題主在這兒說的晚清經濟改革應該主要是指清末的洋務運動,從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洋務運動的確是失敗的,它沒能夠挽救清朝滅亡的命運;相反,是加速了清王朝滅亡的進程。但是,我認為如果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晚清的經濟改革并沒有失敗,相反,正因為有了晚清的經濟改革,中國社會的一只腳才邁入了工業化社會的門檻;正因為有了晚清的經濟改革,才為民國甚至是49年建國以后的發展奠定了的基礎。
也可以這樣說,沒有清末的經濟改革,中國社會基本上只能是一個純粹的農業社會,按照社會自身的發展規律,即使到今天恐怕我們整個社會還是一種傳統的農業社會。所以從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內在實質來說,晚清經濟改革并沒有失敗,晚清經濟改革的失敗是一種表面的現象。這場改革實質上為中國后期的發展,不但準備了物質上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創造了人與文化的條件,
這一個方面表現為,當時大批的年輕人遠赴國外留學,學習世界的先進文化知識,改造了中國2000年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如果沒有這種改造,繼續延續中國歷史上的封建集權文化,我們今天的社會就不是這個樣子,包括早期的共產黨人在內,都是在清末社會經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的前提下,睜眼看世界,從而掌握先進的社會發展理論,推動古老的中國的發展的。
很多人認為晚清經濟改革最終是失敗的,主要是因為,與同時期的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晚清的經濟改革,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也沒有從文化上讓中國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但是說實在的,一個習慣于自給自足的專制集權的農業國家,就像一個大村莊,是很難產生出現代國家的治理理念的,因此,期盼著通過一定的經濟發展富國強兵,就能夠徹底改變這種落后的農業國家的面貌,是很難以做到的。
3、中國經濟轉型,有些人發現錢越來越難賺了,未來農村的出路在哪里?
中國經濟轉型,進行所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理解其實就是產業升級,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耗能,嚴重過剩的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例如人工智能,清潔能源,互聯網+,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生產,逐漸走向高端產業、縮小低端高耗能制造業的比例。在這個過程中人才肯定是第一位的,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人才的知識技能門檻,肯定是水漲船高。
而我們國家農村幾億勞動力的大軍,普遍是科學文化技能水平不高的體力勞動者,隨著產業升級對人力資源的科學技能水平要求增高,他們的就業市場無疑是收窄。另外隨著加快淘汰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的大趨勢,肯定也讓大量靠流水線機械體力勞動農民工失業,資本的嗅覺是最敏感的,他們當初把需求大量勞動密集度的制造業選擇在中國,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大量富余而又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吸引著他們。
如今經濟欠發達人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乃至人口密集的印度,乃至非洲的人口大國尼日利亞更有吸引力,富士康大量裁員或許就是一個典型的反應。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第一代純體力勞動者年齡大多已進入老齡退休階段,而目前的農民工勞動大軍主力多為七零后乃至八零后九零后,他們的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但幾乎也難以匹配日新月異的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對人才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