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為什么要出海肯定也是跟這個有關,所以我們就要從收入、成本和風險這三個維度來說明企業出海的原因。這個是走質的方式,只不過企業練好內功才是最可靠的,靠兼并、收購而來總會消化不良,而且國外也會限制技術轉讓,就這一塊,我們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歐美企業一直占據在產業價值鏈的最上游。
1、為什么企業要出海?
企業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具體表現則是企業盈利最大化,而盈利最大化的方式就是擴大收入,降低成本。企業為什么要出海肯定也是跟這個有關,所以我們就要從收入、成本和風險這三個維度來說明企業出海的原因,一、收入角度1、市場飽和,開拓海外市場,擴大銷售。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更何況整個世界,正是因為這種不均衡發展,導致雖然本國內某個產品需求已經飽和,但是其他國家則未必,因此可以積極開拓其他國家的市場,
如按照安瑟夫矩陣,舊產品在新市場進行開拓,屬于市場開發戰略,所以這也是企業的戰略選擇,一般的做法就是在當地建立銷售渠道,但為了節省運輸成本和關稅,也會選擇在當地建廠的方式進行。典型的,如前面答者提到的傳音手機在非洲的開拓就是如此,2、打造品牌形象,增加產品附加值。過去中國產品在海外的品牌形象一直立不起來,所以中國企業可以選擇收購海外企業,以海外高端品牌進行銷售,可以增加企業產品溢價,從而增加收入,
這個是走質的方式,只不過企業練好內功才是最可靠的,靠兼并、收購而來總會消化不良,而且國外也會限制技術轉讓,就這一塊,我們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歐美企業一直占據在產業價值鏈的最上游。典型的,如聯想收購IBM的電腦業務,TCL收購湯姆遜等,3、發掘新的業務增長點,與自己的業務構成協同。企業產品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已經達到飽和了,很難再繼續高發展,根據相關多元化發展戰略,企業會選擇與自己現有產品高度關聯的新興行業進入,為以后的繼續發展打好基礎,
例如美的收購一家德國工業機器人公司庫卡,一方面可在工業機器人這一領域布局,為以后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則通過協同效應,將工業機器人作為美的日后智能自動化生產的工具,可以降低現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進而提高整體的生產力。二、成本角度1、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中國發展到現在人工紅利已經逐漸消失,且很多要素成本都已快速上漲,例如土地成本等,因此很多企業都將工廠遷移到海外建廠,那兒的土地便宜,人工便宜,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
2、獲取核心工藝,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企業收購在海外的同類型產品的企業,可能在于對方公司產品制造工藝非常先進,企業在國內經過粗放式發展后,經濟進入下行期,需要進行精細化生產,而靠自身又實現不了,所以會選擇對標企業進行收購,用對方的工藝方法對企業進行升級改造。三、風險角度1、打造企業產業鏈閉環,控制供應鏈風險,
例如企業產品原材料中的某些品類被某些供應商壟斷,則可以采用后向一體化戰略將其收購,從而穩定企業的供應鏈,不至于被其他競爭對手打敗。2、業務組合分散化來降低風險,跟股票的投資組合一樣,業務在各國的分散化有利于降低企業風險,不至于因為某一個國家因為政治因素而無法經營下去。當然,企業也有一些其他考慮,比如跨國稅收籌劃尋找稅收洼地,只是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簽訂雙邊稅收協定,以及類似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渠道的稅收政策也收緊,這類需求會相對少一些,
2、中國企業為什么要在美國退市,回到國內上市?
謝邀!我是徐徐成翔,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股市!國內企業境外上市,主要是指在美國上市,被稱為中國概念股。也就這幾年吧,興起了“海歸潮”,先后有暴風科技、完美世界、世紀游輪、360等,至于為什么回歸?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是不是國外混不下去了,回國“養老”來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下中概股為什么不遠萬里跑美國上市?有一部分是為了名聲,上市和不上市,紐約上市還是上海上市,給人的味道就不一樣,畢竟老美是當今最發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