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地方商業銀行還是應該有一定戒心的,曾經有人在興業銀行買銀行理財產品,理財經理推介的理財產品卻不是銀行的,最后這位客戶的50萬元無法拿回,客戶與銀行交涉,銀行卻說是這位理財經理的個人問題,與銀行無關。準確的理財產品原本就是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當然也是盈利的投資方式之一,大多數中小型銀行都會發行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但有些信用社為什么不發行理財產品呢。
1、為什么現在還有保本的銀行理財?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復,很多都沒回到點上。首先,銀行理財沒有保本的,18年資管新規出臺,打破剛性兌付,實行凈值化,我們現在看到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數都是凈值化了,每天收益有波動。其次,你看到的說50萬以內保本的不是銀行理財,而是銀行存款,存款和理財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論,別弄混淆了。根據相關法律規定,你在銀行存款,銀行會拿出一分部交給存款保險基金,如果銀行出現重大經營問題不能兌付,那存款保障基金會給你兌付,最高限額50萬,所以你在一家銀行存款只要不超過50萬,可以認為是沒有風險的,
但是銀行理財就不一樣了,不會有什么保障基金,所以是有虧損風險的,而且虧了你得認。目前一些小城商行、農商行有一些存款類產品收益比較高,比如武漢眾邦銀行、遼寧營口銀行、盛京銀行、阜新銀行等,這小中小銀行為了拉存款,所以給的收益會高于商業銀行,1年期差不多會有四五個點的收益。這類存款類產品安全性還是可以的,但是購買前一定要看清楚是存款性質的產品,而不是理財,
最后再補充一點,除了銀行理財外,市場上還有沒有其他可以承諾保本的理財產品呢?答案是:有,券商收益憑證、國債。券商收益憑證可以看成是券商根據自己的信托發行的信用債,是目前市場上唯一還可以承諾保本的產品,收益在3-5個點之間,在部分券商除可以購買,國債就不用我說了,國家信用,利率較低,可以認為是無風險的,通過券商或者銀行可以購買。
2、很多大銀行都在發行理財產品,但有些信用社為什么不發行?難道理財不賺錢嗎?
準確的說,理財產品原本就是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當然也是盈利的投資方式之一,大多數中小型銀行都會發行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但有些信用社為什么不發行理財產品呢?其實,并非那些像信用社或者農商行等地方中小銀行不想發行,這里面有很多原因的,咱們不妨一起看一看吧!就拿結構性存款來說,從2018年以來,已經成為各大銀行的攬儲利器,其中部分城商行或者信用社等也同樣發行此類產品了,而且確實是起到了攬儲效果。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1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合計109812.17億元,較去年12月末增加1.36萬億元,環比增長約14%,同比增長約38%,這其中,中小銀行仍是發行主力軍,發行規模達73459.02億元。顯而易見,已經有不少中小型銀行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嘗到了甜頭,
但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理財新規后,將結構性存款納入銀行表內業務核算,按照存款管理,并相應的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與此同時,對于那些不具備金融衍生品交易資質的信用社等中小銀行規定不得發行,已經正在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也被勒令下架,還有一點很重要,信用社等中小銀行在品牌知名度上,沒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高,即使是在一般性存款上攬儲難度系數都很大,更不要說發行理財產品吸儲。
舉個例子來說,盡管個人大額存單業務按照《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已經納入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范圍之內,但是老百姓依舊是更加青睞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產品,尤其是在超過50萬元以上的大額存單,輕易不會選擇信用社這樣的地方中小銀行,試問一下,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拿著100萬存入信用社嗎?由此可見,作為當前各大銀行的兩大攬儲利器產品,無論是結構性存款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資質不夠,還是大額存單的信賴度不高,說白了都是中小銀行的本身局限性。
3、為何現在銀行存錢,確變成理財產品?銀行是否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