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從最能夠體現經濟狀態的勞動力市場入手,揭示經濟放緩的增長。不可否認,今年印度經濟增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三季度GDP放緩至4.5%,而去年還高達6.98%,但其實印度今年以經濟增長放緩本身就是非常正常的,這一方面是全球經濟不佳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印度經濟本身的脆弱性決定的,這一點我在上半年就曾多次論述過。
1、IMF:印度經濟嚴重放緩,需采取緊急行動。那到底嚴重到了什么程度?
就在去年,媒體對印度還是一片贊譽,印度的GDP增速連續五年為全球第一,被稱為“印度奇跡”,而今年以來呢,又開始一邊倒的唱衰印度,讓人感覺印度經濟好似崩盤了一樣,媒體們其實只不過就是根據數據一邊倒的鼓吹觀點博眼球而已,不可否認,今年印度經濟增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三季度GDP放緩至4.5%,而去年還高達6.98%,但其實印度今年以經濟增長放緩本身就是非常正常的,這一方面是全球經濟不佳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印度經濟本身的脆弱性決定的,這一點我在上半年就曾多次論述過。
現在印度的GDP增長雖然放緩至4.5%,但也不至于像媒體所說的那么恐怖,甚至連莫迪在一次會議上摔了一跤,都被人們與經濟增速的下降相聯系起來調侃,實際上,雖然印度的GDP增長出現了放緩,但依然保持著增長,并且在全球來看,這個增長水平并不低,IMF所說的需采取緊急行動,我認為本身有些言過其實。印度經濟增速的放緩,現在確實對莫迪政府是很大的考驗,這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印度的經濟增長結構不夠合理,印度GDP雖然保持了多年的高增長,但這本身存在GDP重復計算的“虛高”成分,而印度的制造業發展并不強大,主要依靠服務業和金融來拉動經濟,這種增長方式并不穩固,一旦外部環境出現變化,受到的沖擊就會很明顯,首當其沖的就是印度國內失業率的快速上升,
第二,印度經濟增長放緩后,為了穩定宏觀經濟,印度進行了連續五次降息,但對宏觀經濟的實際拉動效果有限,反而由于持續的利率下行,造成了資本的快速外流,使得印度國內經濟失去資金的支撐,這在增經濟速出現快速下行之際,可以稱得上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將會使得印度的貨幣政策決策面臨更大的壓力,如果進一步持續降息,可能會加劇資本外流,還可能引發通脹。
第三,印度到11月份,外匯儲備只有4000億美元左右,而外債卻高達1.4萬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多年來持續的貿易逆差決定了其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而過大的外債又將使得印度財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需要用來支付外債的利息,從而壓縮了印度的財政政策空間,在經濟增長放緩之際,使得印度可采取的財政政策運作空間較小,
正是這三大原因,使得莫迪政府目前對印度經濟增速下降雖然較為緊張,但卻又沒有什么有力的措施,而所謂的緊急行動,在財政空間被壓縮的情況下,也只有繼續進一步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降息來釋放流動性。但前面我已經說過了,繼續降息的副作用將愈發明顯,所以我并不認為印度還有較大的貨幣政策空間,明年2月份可能還會有一次降息,但之后很可能會更加趨向于謹慎,印度當前更需要的是通過強有力的基建項目穩定就業、穩定外資,然后通過繼續深化改革,加大制造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才是正確之舉,
2、全球經濟放緩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的表現形式是怎么樣的?
大多數分析師達成共識,認為現在全球經濟處于經濟增長周期的末端,經濟增速已經放緩,并且處于下行壓力之下,未來很可能進入衰退。具體的表現我們可以從制造業的數據中看到端倪;同時,勞動力市場的微妙變化也讓我們看到未來經濟風險的趨勢,一、為什么說現在是經濟增長的末期?實際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已經開始了很久,從2017年底就可以看見端倪,當時全球的制造業PMI數字都達到了頂峰并開始緩緩的下降,只不過現在拉長了時間,我們才可以看出下行的趨勢。
PMI是指生產端的經營者對經濟的預期,一般分為制造業PMI和服務業PMI,PmI的上升與下降代表經營者是否對未來的經濟充滿信心,愿意投資來擴大自己的生產,所以PMI指標是經濟的先行指標,因為生產端開始降低投資減少自己的擴張,肯定會帶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以及薪資降低,最終帶來整體經濟的放緩。而其中制造業PMI則是經濟前瞻性指標的前瞻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