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源稟賦和市場空間來看,盡管中國的人口、勞動力資源、市場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可能性和空間,但卻很難自動孕育出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在動力機制。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土地財政已經深度綁扎了中國經濟。
1、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需要依靠什么?
一,房地產。2019年中國土地出讓金78000億元人民幣,占政府預算收入的48%,土地財政已經深度綁扎了中國經濟。并且短時間內不會改變,因為沒有其它任何途徑可以在短時間內替代土地財政來改變政府收入結構,二,基建。2019年中國鋼鐵產能億12.0477噸占全球比例51%,水泥產能23.5億噸占全球水泥產量的60%,
2、每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靠的是什么驅動力?
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是消費與內需。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一般來源于擴大內需拉動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宏觀經濟學上有個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說:就是消費、投資、出口。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在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或者說是政府主導下的投資與出口,對消費重視程度不夠,但現在看來,即使是有效的宏觀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經濟增長的誘導因素,本身并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而從資源稟賦和市場空間來看,盡管中國的人口、勞動力資源、市場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可能性和空間,但卻很難自動孕育出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在動力機制,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中小城市,調整城鄉結構,把城鎮化作為擴大消費的重點;提高勞動所得的比重,調整收入分配結構;要積極鼓勵創業,扶持中小企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老百姓的財富,從投資依賴轉向消費支撐,構建消費支撐型發展模式,擴大內需,經濟增長才會有不渴的動力。
擴展資料:經濟增長方式的選擇應堅持以下三條原則:(1)是否有利于持續、協調的經濟增長;(2)是否有利于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3)是否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即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社會福利改善和使環境得到保護等,現代經濟學從不同的角度將經濟增長的方式分成兩類,即粗放型經濟和集約型經濟。
3、未來的經濟增長,究竟應該依靠什么行業?
未來的經濟增長,究竟靠什么?經濟增長的三大驅動,投資、消費、進出口,我們來分析下,未來誰會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哪?投資:一個國家處于基礎設施建設階段時,投資是經濟的主要驅動力,比如我國之前幾十年的發展,就是靠投資驅動的。因為這時我國的有大量的基礎設施需要建設,國家城市化率很低,但是,當這些做的差不多時,還有什么好項目可以投資嗎?沒有了,所以,投資驅動只有在國家基礎設施沒有完善時才會成為主驅動力,后面只是個輔助而已,
試想一下,國家的基礎設施都建的差不多了,總不能拆了重建吧,這不是浪費嗎?消費:消費是一個國家發展到成熟時期的主要驅動力,當然,這和這個國家的體量有關,只有當這個國家有足夠的人口數量,且人們還要有一定的消費能力時,消費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比如美國,高工資高消費,還有人口數量基礎,消費就成為了經濟增長的主驅動力,
因此,高收入和高人口數量是消費成為經濟增長驅動力的基礎。比如說歐洲國家,雖然收入也很高,但人口數量少,因此經濟增長反而不如日本,這就是因為人口數量區別導致的差別,而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但收入上不去,同樣,消費也成不了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進出口:要想讓進出口成為一個國家的主要驅動,這要看這個國家的能生產出什么商品,要么生產的商品成本低,在國際有價格優勢,比如我國的大部分商品,
要么具備稀缺性,各國發展都離不開自己還生產不了的商品,比如美國的芯片,日本的機床等,都具備稀缺性,世界各國發展都需要,但因為技術達不到,自己生產不出來。但是,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隨著國家的發展,都會逐步失去,所以,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進出口大國,靠的是比他國領先的技術,各國都需要,但自己生產不出來商品,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未來的進出口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