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作為現代咖啡祖師爺的意大利人看不起星巴克的問題,在意大利,espresso基本上一歐一杯,在南部甚至有0.8歐一杯的,那么問題來了,星巴克的espresso在意大利要標什么價格才能賣得出去。商業連鎖咖啡館注重的是制作產品的效率與口味的統一性,就像星巴克,到國內哪里喝味道都差不了太多。
1、既然星巴克用的都是全自動咖啡機,為什么做出來的咖啡還會不一樣?
不考慮豆子的因素,那還是會有其他的因素的。機器雖然能測量各個含量,但是真的不是絕對的,就好比,之前我們公司的咖啡師和我說,你用同樣的豆子,同樣的重量,同樣的水量,同樣的人來做一杯咖啡,每一次做出來也是不一樣的。一個是本身環境的變化,環境有溫度濕度等等的變化,包括做咖啡的人的心情的變化都會影響咖啡的風味,
雖然機器做出來的不考慮人的心情,但是環境變化還是要考慮進去的。雖然不考慮生豆的因素,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熟豆的因素呢,豆子烘焙過程中,參與烘焙的人操作也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這個因素就很多了!另外雖然是自動咖啡機,但是可能咖啡的水成分的含量、咖啡粉的含量、糖分、奶成分的含量都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區別,其實還有很多的因素。
2、星巴克味道一般,為什么這么火?
星巴克于1999年進入國內,經過近20年的發展,如今擁有了約3700家門店,是國內最大的連鎖咖啡企業,星巴克進入國內之時,正值速溶咖啡當道,可以說整個咖啡市場99.9%都是速溶咖啡的市場。盡管當時國內有很多咖啡館,但規模較小,且絕大多數為獨立咖啡館,無法將現磨咖啡的觀念大規模傳播,星巴克先從一線城市北上廣至二線-三線城市發展,以現磨的意式咖啡為核心產品,這才將新鮮調制的咖啡的概念不斷傳播,培養了咖啡市場,對于我國咖啡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大約在2013年開始,“精品咖啡”的文化開始在沿海城市開始慢慢滲透,精品咖啡價格較高,但風味上相比星巴克的“商業咖啡”會好很多。精品咖啡講究的是品嘗咖啡最原始的風味,不加糖不加牛奶,使用手沖、虹吸等制作方式,而此時,從美國的“反星巴克”咖啡文化同時也在國內不斷傳播蔓延。類似星巴克咖啡就是“洗腳水咖啡”、星巴克的咖啡都是“深烘焦苦的味道”等等的言論不斷在“專業咖啡圈”流傳,從專業咖啡師到普通消費者,愈來愈盛,
但矛盾的是:為什么關于星巴克咖啡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但其門店營業額卻不降反升,難不成國內消費者都是“崇洋媚外”嗎?都是為了“虛榮心”嗎?都是為了“拍照”嗎?其實不然,且聽分析。星巴克的味道真的一般嗎?定位不同,展示的特性也就不同,星巴克咖啡產品主要以意式牛奶咖啡以及單品手沖咖啡為主,其使用的咖啡豆,絕大多數屬于“商業咖啡豆”,這類咖啡豆的特點是:產量較多:這樣就可以滿足區域(如亞太區)內所有門店的需求。
價格較低:利潤的關鍵在于提升營業額以及降低成本,風味平淡且單一:含有更多的咖啡因,酸度與香味較淡,苦味較強。如文中開頭所講:星巴克在1999年進入國內之時,國內尚屬于速溶咖啡當道之時,當時消費者對于現磨咖啡知之甚少,但星巴克業績的每年增長以及速溶咖啡每年份額不斷下降也說明了:意式現磨咖啡是比速溶咖啡好喝的。
2013年開始,精品咖啡流行于1-3線城市,“精品咖啡”本身就比“商業咖啡”至少高一個等級,精品咖啡豆的特點:產量較少:適合獨立咖啡館以及連鎖咖啡的“季節限定”使用,價格較高:這也是很多獨立咖啡館產品價格高的原因。風味復雜且多變:擁有很多的酸度與甜度,苦味較淡,目前很多獨立咖啡館都是使用這類的精品咖啡豆或者更高級別的商業咖啡豆,但這類咖啡產量較少,是不能為連鎖咖啡企業長期不斷貨供應的。
所以,說星巴克咖啡味道的一般人:絕大多數先是出自于業內人士之口,其比較對象主要也是精品咖啡或者高級別的商業咖啡豆,為什么星巴克越來越火?因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層次不同。馬斯洛需求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我們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將飲用咖啡的需求分類為:生理需求:提升、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