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管北斗衛星是什么樣,都矮GPS一頭,因為只要出了亞太地區,北斗衛星就沒辦法導航了。北斗衛星系統與外國衛星系統的區別所以,如果說北斗與外國衛星系統的區別,倒不是衛星數量的多少,而是中國使用了靜止軌道衛星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而外國衛星系統沒有采用。
1、北斗衛星,壽命到了怎么辦?
所有衛星系統中的個體衛星,包括現在的GPS系統和伽利略系統的個體衛星,都要根據其設計壽命定時更換,將舊衛星移走或摧毀,再在原位置(或原軌道)補發新的相同衛星或技術更先進的同類衛星。就這樣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地循環更換、更新,就不會發生題目說的“壽命到了怎么辦?”的問題,北斗衛星系統與GPS系統和伽利略系統是相同的技術思路,所以也是用相同的處理方法補發更換個體衛星即可。
2、北斗衛星都發射了41顆,為什么中國導航常見是GPS而不是北斗?
我們的北斗衛星已經發射了41顆,北斗三號也已經發射了18顆,已經完成了亞太甚至是一帶一路地區的組網,完全具備地區應用能力,定位精度還不亞于美國的衛星定位系統,在我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支持下,定位精度優于美國的GPS。那為什么中端還會使用GPS不使用北斗呢?其實在關系國家安全和財政支出的應用已經使用北斗系統,
3、北斗衛星的使用壽命多長?
感謝邀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非專業回答。8年至10年以上,北斗衛星,是我國北斗系統之中的衛星,北斗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北斗三號的首批組網衛星(2顆)以“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我國分別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成功發射三顆“北斗一號”衛星,在此之后,已成功發射29顆北斗導航衛星。由于間隔時間較長,加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北斗衛星的壽命越來越長以及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因此前期的導航衛星壽命一般在8年左右,但是八年只是設計壽命,實際上的服役使用時間可以更長。
4、北斗衛星實現全球覆蓋,這有什么進步意義呢?
北斗衛星系統的建設最開始是出于軍事目的的,現代武器很多都要依賴精確的全球定位才能夠實現其功能,大到飛機艦船,小到車輛單兵【如下圖所示】,一旦失去了這種定位信號,在現代戰爭中就是瞎子,所以一個大國是絕對不能容許這項技術還要依賴其他國家——甚至于這個國家就是自己最大的對手。這是國家的根本,一點二容不得馬虎,
同時,全球定位系統在民用上也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根據分析,僅僅在中國,衛星定位導航與相關服務的市場規模就已經將近3000億【如下圖所示】,并且還在飛速發展之中,更加不用說全球市場了。而這個龐大的市場,可以養活多少高科技人員、帶來多少稅收,又可以多大程度上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真的可以說是利國利民,從2012年開始,北斗定位系統已經能夠實現中國境內和周邊亞太地區地導航了。
而在2018年12月27日,北斗宣布已經實現了全球導航,如下圖所示,是全球范圍內各個地方能夠搜到的北斗衛星的數量,可以看到,全球所有地區都可以搜到四顆以上的北斗衛星,因此可以實現全球定位。這也就意味著北斗衛星系統已經正式從一個地區性的定位導航系統變成了全球范圍內的定位導航系統,從地區到全球,這就是一個質的飛躍,代表北斗衛星系統終于可以跟GPS站在同一個舞臺上競爭了。
以前不管北斗衛星是什么樣,都矮GPS一頭,因為只要出了亞太地區,北斗衛星就沒辦法導航了,現在就不一樣了,全球范圍內隨便用,這就給北斗衛星系統向全球市場進軍帶來了機遇。以前不是不想去競爭,是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就不一樣了,而且北斗三號的技術指標現在是高于GPS的,只有等2021年GPS第三代衛星完成建設之后GPS才能夠重新反超,這就給北斗帶來了1-2年的空窗期,這就是巨大的機會!而且就算是GPS第三代衛星完全組網,北斗衛星的定位精度、可靠性跟美國的GPS系統也沒有本質的區別,就算賣的便宜點兒、薄利多銷,也絕對不會讓美國像原來那樣壟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