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種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一般需要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才能夠推行貨幣政策有效的執行下去,目前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有這幾個,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再貸款或貼現等,同時在次基礎上還推行了SLO、MLF、SLF等新興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這些貨幣政策工具能夠有效地調控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應量,保證宏觀經濟穩定的發展。
1、什么是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就是指央行為了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種是緊縮性的貨幣政策,當經濟增長緩慢或者是陷入停滯狀態時,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提高市場的貨幣供應量,能夠有效提振經濟,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當經濟出現過熱或者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時,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將會減少市場的貨幣供應量,給過熱的市場降降溫,讓市場進入到理性的發展當中來,
貨幣政策的執行者是央行。貨幣政策一般需要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才能夠推行貨幣政策有效的執行下去,目前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有這幾個,主要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再貸款或貼現等,同時在次基礎上還推行了SLO、MLF、SLF等新興貨幣政策工具,通過這些貨幣政策工具能夠有效地調控貨幣市場上貨幣的供應量,保證宏觀經濟穩定的發展。
2、中國古代貨幣演變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你可能會覺得,不是還有銀票和金子嗎?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清朝的銀票大多不是官方發行的貨幣,而是由錢莊發行的一種儲蓄兌換憑證,有點像存折,不同之處是不記名,誰都可以兌換,所以也能像錢一樣流通,但出了發行方的信用范圍,就不行了,比如某城市錢莊發行的銀票,到了另一座沒有他們分號的城市,這個銀票就兌不出銀子了,所以無論從性質,還是從流通范圍上看,銀票都不能等同于紙幣。
而清朝政府直到1853年才發行了官方的紙幣“戶部官票”,至于金子,雖然被認為價值很高,但是從宋代以后就退出流通領域了,更不是官方幣種,清朝只在20世紀初的最后幾年里,嘗試鑄造過少量紀念性質的金幣,并沒有用于實際流通。好,背景介紹我們說完了,以上就是清朝的官方幣種:銀子和銅錢,以及“半貨幣性質”的銀票,
下面來看看它們各自的問題。首先說銅錢,雖然朝廷嚴禁私鑄銅錢,但由于鑄造銅錢的技術門檻比較低,一直屢禁不止,此外,為節約制錢成本,清政府允許使用前朝的銅錢。這樣,對市面上到底有多少銅錢在流通、銅錢與白銀的比價是否合理,這些問題朝廷其實心里沒數,再說銀子,中國本土的銀礦稀少,只在云南有一定的分布,更多依賴進口,主要來源有三個:東南亞、日本,還有西班牙。
所以,清政府對于白銀供給量,也是沒有能力控制的,這個問題的后果很嚴重,我們后面會再詳細講。至于銀票,前面說了,發行權在錢莊手里,清政府也沒意識到要制定政策來管理,所以,政府也沒有控制權,你看,銅錢的流通量超過實際所需;白銀,高度依賴進口;紙幣沒有,銀票,也處在政府管控范圍之外,這就是清朝的貨幣流通狀況。
3、如何通俗易懂地看懂貨幣政策?
如何通俗易懂地看懂貨幣政策?其實只要掌握兩個關鍵點就可以了,第一點是數量;第二點是價格;這兩個點如何去理解?下文做詳細分析:1、數量所謂數量就是貨幣供應數量的多寡,當貨幣供應數量多的時候,那么意味著貨幣政策是往寬松的方向走的,如果貨供應數量減少,那么就意味著貨幣政策是往緊的方向走的,而能夠撬動貨幣供應數量最主要的的貨幣政策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是商業銀行收納一筆存款后要放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的比率,理想的狀態中,商業銀行沒收納一筆存款就可以全部作為貸款放貸出去,但是因為要將一部分存放在央行,所以商業銀行只能將其中一部分放貸出去,而當存款準備金率越高的時候,說明商業銀行要像央行存放的錢也越多,那么商業銀行可用于放貸的錢就越少,最終信貸就會下降,導致貨幣供應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