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18年,京東全年僅技術研發費用將高達120-130億。實際上銷售費用的事情是銷售費用的事情,研發費用是研發費用的事情,如今,一個是我們的醫藥研發企業還不夠規模,另一個是我們的醫藥企業還是需要滿世界的去合作和收購,小米品牌特點或者說競爭優勢在于性價比,追求性價比的話,那么其研發投入肯定是有限度的,因為研發是燒錢的,而且研發不一定能成功,為了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將研發費用攤銷進銷售價格里(這也是華為手機同等配置下,價格略高于友商的原因,因為華為的研發投入太多,而友商們以組裝為主),如果小米巨額投入研發,那么肯定與性價比這個特點越走越遠了。
1、京東2018年Q2財報中,京東研發費用投入增加,這背后反映了什么樣的問題?
劉強東在反復強調京東將會走向一家技術驅動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并且在實際經營中,技術研發費用開支不斷加大。2季度,京東綜合費率14.3%,同比增長0.3個百分點,費率上漲的最大原因是技術與內容費用的持續高增長。17Q4和18Q1,京東在技術方面的投入增幅分別為74.5%和87.2%,他們現在依舊維持著這種高投入。
二季度,技術與內容費用達到27.8億元,同比增長79.8%,營收占比從去年同期的1.7%升至2.3%,而去年同期只有15.5億。預計2018年,京東全年僅技術研發費用將高達120-130億,除了公布服務收入結構外,本季度京東財報另一大亮點是披露了新業務的收入狀況。今年上半年,由科技創新、海外市場等組成的新業務收入達到60.4億元,去年同期為23.4億元,增長158%,
由此可見,京東在科研方面的巨大投入正帶來回報。在過去的幾個月,他們的確在人工智能、無人車、金融科技、無人零售等多個領域有所斬獲,4月,京東推出開放人工智能平臺NeuHub,提供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等服務。6月,京東無人車智能產業基地在長沙落地,而就在不久前,印尼的首家京東無人超市正式開業。
2、中國醫藥企業一年研發支出306億,但銷售費用高達1781億,究竟是什么原因?
實際上要分開了說,如今普遍的認為銷售費用過高是因為醫保和公立醫院在醫療方面,環節過多導致的,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藥出廠到開給病人要經歷很多環節。比如要招標過程,要經過醫藥代表和中間商,要經過醫院選擇,然后進入醫院的藥房,還需要醫生開藥的時候使用這一個藥,才可以保證銷量,這只是一個粗略的描述,實際上環節和內容還要多,環保、消防、安監等等等。
所以相關環節龐雜,又涉及很多公立和政府行政的部門,借用一句廣告語:“還有中間商賺差價,”還要努力的納入醫保。銷售費用必然是高的,對于這一點,大多數人傾向于減少環節,讓過程更加合理。但是我則不這么認為,除了醫藥分離之外,個人認為可以考慮發展更加真實的互聯網醫療,打破價格信息壁壘,互聯網是個好東西。當價格透明之后,實際上很多的中間環節都可以省略,而且在這方面,監管其實只要管真假,而藥物實質上還有品質差異,至于品質好壞,銷量和反饋能夠辨別,
看看淘寶店主對于差評的緊張程度。實質上可以節約很多的社會成本,再進一步,醫院的診療應該從固定模式上脫穎出來,醫療器械的使用也可以脫離診療和手術勞務,當然這要更細致的制度設計。在國外,關于醫療自主化的討論已經久已有之,包括統一的電子病歷防止重復的檢查和診療。比如美國的藍色按鈕計劃,個性化和精準醫療的前提,實際上是有自己的健康檔案。
另一個方面,研發投入不足又是另一個問題,個人認為,保護知識產權力度依然不足。為何全世界大多數藥企都在走高比例研發的路,而中國的醫藥企業沒有走,那就是知識產權上面保護還有問題,一個問題在于傳統醫藥如今是條捷徑,我覺得我天生也是懶的,我相信所有人能夠躺著都不想站著。因為人天生有一些惰性,那么在醫藥領域你就不能留口子,如果可以通過簡單仿制,或者抄個古代的方子就能夠獲得市場和銷售,那知識產權保護就意義不大。
另外,專利侵權的懲罰和賠付可能并不足夠,我們經常看到國外很多天價的判罰,特別是知識產權領域的官司,一般來說和氣生財,但是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有時候要嚴厲一點。我們反復強調一點,世界上如今的研發成本是高昂的,平均每個新藥都需要投入7年以上的研發,15億美元左右的資金,我們也多次強調了,我國研發費用最多投入的恒瑞也就只有17億人民幣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