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發行方式下的市盈率規定并不相同。核準制市盈率上限為22.99倍核準制屬于“行政性”的發行方式,上市公司需要在營收、凈利潤等方面達到IPO的要求,才能申請上市,在走完申請上市流程后,按照市盈率上限來進行發行,發行的市盈率上限為22.99倍。
1、如果全流通發行新股,發行市盈率會達到多少?
全流通發行。如果人的記憶不僅僅只有七秒,就會知道后果有多嚴重。新股發行事關投資者、上市公司、大股東和中介機構利益,股價越高。募集同等資金發行新股數量越少,對股本稀釋越少。對原始股東越有利,另外全流下。新股發行價格越高,如果不控制募集資金。上市公司會千方百計超募,中介機構也會樂享其成。
超募資金得到的承銷費用越多,保薦人員獎金越多。自然會推高發行價,市場化改革的三年。市場就是令人痛恨的三高發行那三高:高股價、高市盈率、高超募,另外全流通發行意味著沒有限售股。甚至動用存量發行,發行價格越高。股東減持所得越多,中介機構得到費用也越多。大家或許記得存量發行,老股配售是新股募集資金的好幾倍,
引發天怒人怨。不得不終止存量發行,記住一點A股不是美股。上市一大目的就是減持,對于股權不是那么珍惜的。只要有機會高位減持,是不會放棄減持良機的。所以別拿美國那一套說事,企業融資是更多采用債權融資避免股權被稀釋。所以沒有IPO堰塞湖,沒有辦法才會采用股權融資,而A股是能夠采用股權融資絕對不會采用債權融資。
2、發行新股的市盈率如何確定?
目前A股發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核準制,另一種是注冊制,兩種發行方式下的市盈率規定并不相同。其中主板、創業板和中小板實行的是核準制,科創板實行的是注冊制,核準制市盈率上限為22.99倍核準制屬于“行政性”的發行方式,上市公司需要在營收、凈利潤等方面達到IPO的要求,才能申請上市,在走完申請上市流程后,按照市盈率上限來進行發行,發行的市盈率上限為22.99倍。
上市企業根據擬增發的股份數量計算總股本,每股收益乘以發行市盈率就是發行價格,價格通過詢價制來完成,所以并不是所有新股發行市盈率都一樣,需要結合公司所處的行業、公司規模大小及未來前景,由市場給出一個多方都能接受的價格,一般情況下,小市值、新興行業類公司,大家認為成長性比較好,會給出較高的估價,就會以22.99倍的市盈率上限進行發行。
以今年發行的新股科瑞技術,主營是做工業化設備研發,發行價15.1元,市盈率就是以上限22.99倍發行,而傳統行業,或者大盤股,大家對未來沒有高成長的預期,發行市盈率就會較低。比如最近被稱為“最慘新股”的渝農商行,銀行業本身已經是很成熟穩定的行業,沒有大幅增長的可能性,所以給出的估值就比較低,發行價是7.36元,發行市盈率只有9.26倍,并且在上市的首日就打開漲停板,第二天跌停,第三天大跌3.8%,
科創板發行對市盈率無要求今年A股新創設了科創板,重點支持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行業的公司融資做大做強,科創板實行的是注冊制,屬于市場化的發行機制,與傳統的審核制有明顯區別,取消了發行的市盈率上限,那么這些公司經過詢價,就需要看機構對未來的預期了。比如提供原創新分子藥物的科創板公司微芯生物,發行價為20.43元,發行市盈率達到了268.77倍,比非科創板新股發行市盈率上限還高出10倍,
不過對于高估值發行的公司也需要注意風險,微芯生物2019年8月13日上市首日最高漲至125元,至今天(10月31日),股價跌至50.75元,如果是上市首日追高買入的,兩個半月時間虧損高達59.4%。兩種方式的優劣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對于第一種核準制,存在明顯的行政性質,雖然理論上審核部分存在為上市公司質量“背書”的成分,而實際上很多公司為了達到上市的目的,粉飾財報欺詐上市,上市后業績開始一路下滑,與監管為上市公司質量“把關”的初衷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