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行業發展神速,甚至有些職業選手年薪破千萬也是屢見不鮮,面對這么大的一個市場,電競行業到底又是如何盈利的。電競戰隊或者說電競俱樂部和一般的體育競技俱樂部的運營方式幾乎沒什么區別,最大的不同可能就在“電子”二字上了,比如一些電競俱樂部的酒吧,餐廳元素,以及周邊的商業業態等等。
1、互聯網公司是如何盈利的?
謝謝邀請。認真學習了評論區里面的文章,感覺各抒己見,意見很不統一。這也是網絡社會初始階段的特點吧!說起互聯網如何盈利?恐怕就不得不提今年以前炒的沸沸騰騰的幾輪融資,這是資本或者說貨幣炒作,不是互聯網思維。但是這種現象導致大量的新思想獲得融資,然后看他起高樓,看他樓塌了,比較有名的當屬賈耀亭。那么互聯網乃至即將開始的中國話語權的物聯網是什么思維呢?總的來說是以人為本的為人服務的機器,是以倍增理論為基礎的計算公式,
如果說一切都有成本計算,那么計算公式的發展進步一定帶來社會的改變。再者,互聯網也好,即將開始的物聯網也罷,離開人,都不會產生任何價值。因為人是社會的主體,千百年來,歷史發展過程中,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話,說的就是人,這就必須得要說明一個問題,普及,也就是告訴大家都知道這種事情存在。這才是互聯網或者物聯網的核心價值觀,倍增的普及起來,為人服務,
2、電競行業到底是如何盈利的?
電競行業發展神速,甚至有些職業選手年薪破千萬也是屢見不鮮,面對這么大的一個市場,電競行業到底又是如何盈利的?LGD戰隊女老板RuRu曾經在紀律片聊到過這個問題,目前中國電競俱樂部的收入方式比較單一廠商、贊助商(最大份)選手經紀人,即直播(其次)游戲廠商的轉播權的分成以及俱樂部周邊的分成(最少份)而最大收入贊助商廠商也是有瓶頸的,因為選手衣服上的LOGO有限,所有贊助商廠商越大牌,你就賺得越多。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RNG賺得這么多的原因,連奔馳,肯德基這種級別的廠商都來贊助,而轉播權的收入上,其實直播平臺已經趨向理性化,處于一個逐漸下降的狀態,因為現在大平臺就那么幾間了。所以中國俱樂部的想要繼續存活下去,那么就必須發展新到渠道,而這個新的渠道,也就是今年特別火的“電競主場”。因為主場是能夠把所有這些商業的元素結婚在賽場里,也就是俗稱的線下運營,
比如一些電競俱樂部的酒吧,餐廳元素,以及周邊的商業業態等等。這個主場的好處是什么?把點的收入變成面的收入,即使選手在休息,但是主場的商業還是繼續運營中,相當于一天24小時不停運作,能夠持續的收入與變現,特別是位置選擇好的地方,收入會更加明顯。例如LGD主場周邊兩公里的距離,有11所初高中,三公里內有5所中專或者大學,還有八個小區有35萬人群基數,
結合喜歡電競游戲這個年齡段的周圍群體,15到35歲大概有8萬人到過LGD的主場。而經過分析,這些人并不是單獨或者兩人來的,是四個或者五個人的結群方式來,那么只算線下吃火鍋的平均消費,大概人均100,就有400到500的收入,而且只是吃一頓的消費,這也是為什么所有俱樂部都要在各自繁華的城市開創自己主場的原因,電競的流量大得很,通過線下變現更是可以直達到俱樂部手中。
3、怎么看待電競文化?如何切入利潤點?
謝邀,今天工作忙,回晚了,我是一名法律從業者,我以自己服務過的俱樂部為例,提一點感想吧。第一,不可置否,目前俱樂部靠圈外“喂養”是主流盈利模式,但長久之計應著重于“自養”的良性循環,何為自養?以俱樂部為例,用圈來的資金投入選手的儲備、教練的聘請、管理的提高。最后培養自己的粉絲圈,沒錯,游戲競賽的直播版權可能被大平臺截流,但是精彩的比賽還得靠出色選手的表演,到時候兩方談的是合作,直播平臺并不會也不敢壟斷,
西甲、歐冠、NBA你可壟斷直播,各大豪門不捧場,你拿什么直播?第二,據我了解的,目前比較多的地產二代已經涉足電競,王校長自不再說,香港的霍氏,澳門賭王何氏、珠江地產的朱式,在這個圈子里擔心的并不是資金如何供給,反而是找誰運營得更好。第三,由于我的職業病,我比較保守,我見慣了在俱樂部投資者面前擺出N個商業方案供君選擇的場面了,口水噴得就快把我的臉都弄濕了最后均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