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保險意識的增強,我國保險尤其是互聯網健康險的滲透率也有可能提高,另一方面也倒逼險企不斷創新適應市場變化的保險產品,提升理賠服務。和國際水平相比,全球保險密度為689美元,保險深度為6.2%,而中國保險深度4.42%,保險密度2632元,雖然連年增長,但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6-11倍的差距;5、國家政策。
1、疫情下,保險行業是什么情況?
個人認為疫情下保險行業既迎來了機遇也迎來了挑戰:挑戰:1.線下業務受阻。尤其更依托于線下代理人獲客的壽險業務,以及更依托于航運經營的財險業務受阻,2.保險理賠事故的核實、取證、確認等線下依賴度較高的工作環節,以及非常重要的保險團隊線下培訓及團隊建設受到很大約束。3.隨著疫情期的持續延長,由此帶來的疾病險、健康險、醫療險等險單的理賠增多,所需的賠付支出將明顯增長,
機遇:隨著此次疫情防控的需求增加,民眾對長期包括意外、醫療、重疾、定壽及終身壽險的需求也在增加,普通民眾對生命健康的關注、對突發疾病保障意識的提升,將有助于拉動壽險和健康險等險種的需求,有利于保險行業發展。隨著保險意識的增強,我國保險尤其是互聯網健康險的滲透率也有可能提高,另一方面也倒逼險企不斷創新適應市場變化的保險產品,提升理賠服務,
2、保險的未來前景是什么樣的?
保險行業是朝陽行業,發展空間巨大、國家政策支持、趨勢逐漸明朗,行業黃金期有二十年,大致可歸納如下:1、在社會總資本規模上:保險作為一個金融工具,三駕馬車(銀行、證券、保險)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國還處于一個失衡狀態。在發達國家總金融資產規模中,這三者占比基本上為1:1:1,甚至保險資金規模略高,而我國險資規?;臼橇硗舛叩?/10不到;國外人均保單5-7張,我國人均保單0.3張,低的投保率,意味著更大的市場空間,更多的利潤,
2、GDP對比:2017年美國GDP總量19.7萬億美元,保險行業資產總規模卻高達17.6萬億,而我國2017年GDP總量12.7萬億美元,但保險行業資產總規模卻只有區區的2.3萬億美元,發展空間巨大。3、增長速度:連續15年,保費收入增速穩定在18%,2017年全年行業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36,581億元,同比增長18.16%;其中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6,040億元,同比增長20.04%;在強監管之下,2017年并不是保費發展最好的一年,但還是遠超GDP增速6.9%,以此增長速度計算,達到發達國家壽險深度水平需要20年。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險行業迎來黃金的二十年的發展機遇,4、保險深度與保險密度:和國際水平相比,全球保險密度為689美元,保險深度為6.2%,而中國保險深度4.42%,保險密度2632元,雖然連年增長,但相比發達國家和地區還有6-11倍的差距;5、國家政策: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速,政府社保壓力進一步加大,商業養老與醫療保險作為緩解政府壓力重要而有力的手段,已越來越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433616164多的獲得國家政策的傾斜與支持,如已在上海開始試點的稅延性養老保險;6、民眾意識不斷提升:隨著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同發達國家先進做法的接軌,如今年輕一代的保險意識逐漸崛起,在家庭理財中都會主動進行保險配置,并呈現逐漸加重的趨勢;數據顯示,2005-2015年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老年撫養比逐年上升,10年間上升近5%;而少兒撫養比逐年下降,10年間下降6%。
此背景下,養老保險產品和少兒教育儲蓄類產品需求旺盛,伴隨老齡化加快,醫療健康費用的支出隨之增加。從國民健康費用支出來看,10年間人均醫療費用年均增速超過10%,如果按照三口之家計算,衛生費用開支則占家庭支出超過20%,7、職業收入上:總體而言由于歷史原因,從業者眾多且素質參差不齊,平均收入不算高,但其中資質較好且堅持較久的一部分人,收入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