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恰好是在標王秦池酒制造營銷傳奇的年代,皇臺酒在甘肅尤其在武威、蘭州一代,輕松躋身于高端名酒的圈層,附和著西北各城市“1年喝倒1個品牌”的渠道節奏,皇臺酒幾近成為當地的白酒新貴。皇臺酒是這個軍團里的滄海一粟而已,甚至放眼全國整個白酒市場,皇臺酒在當地掀起的小高潮,僅類似于今天快手下沉市場里小有名氣的帶貨網紅,雖圈粉無數卻與TOP級無緣。
1、茅臺鎮的醬香酒是怎樣釀成的?
醬香型白酒又稱為茅香型白酒,以其香氣幽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空杯留香持久著稱,深受消費者喜愛。國家標準對醬香型白酒的定義為:以高粱、小麥、水等為原料經傳統固態法發酵、蒸餾、陳釀、勾兌而成的,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具有醬香風格的白酒,按照糖化發酵劑的不同,醬香型白酒分為大曲醬香和麩曲醬香兩種。
大曲醬香白酒典型代表是貴州茅臺酒和四川郎酒,其釀造工藝非常有特色,以高粱為釀酒原料,小麥制取的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采取2次投料、8輪次發酵和7次取酒,再按照醬香、醇甜及窖底香3種典型的基酒和不同輪次酒分別長期貯存后,勾兌而成。“2次投料”指的是原料高粱先投一半左右,經過“蒸糧”、下曲(加大曲)發酵后,再將剩下一半加入到第一次發酵后的酒醅中,再經過蒸餾、下曲后繼續進行發酵的過程,
8輪次發酵”是指從第1次投料開始,物料要經過8次的反復發酵和餾酒后,再丟糟的過程。除了第1輪次和第2輪次添加原料外,從第3輪次開始只加大曲,不加原料進行發酵,“7次取酒”指的是除了第1輪次發酵后蒸餾的酒不保留,又加到酒醅中繼續發酵外,摘取后面7輪次發酵后蒸餾出來的酒,并按照香味特征和輪次分別貯存。大曲醬香型白酒的工藝特點可總結為“四高兩長、一大一多“,
國酒“四高”的含義如下:①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其制曲溫度高達60℃以上;②高溫堆積,即入窖池發酵之前,先把酒醅放在空氣中堆積發酵,當堆積溫度達到45~50℃后入窖池繼續發酵;③高溫發酵,即酒醅在窖池中的發酵溫度可達到42-45℃;④高溫餾酒,即發酵后的酒醅在蒸餾時的出酒溫度與其他香型白酒餾酒溫度相比較高。
“兩長”中的一長指的是生產周期長,從投料開始到產酒結束,一批酒的生產周期是一年;另一長是指貯存時間長,一般都在三年以上,長時間貯存是保證醬香型白酒風味質量穩定的重要措施。“一大”指的是醬香型白酒釀造過程中用曲量大,是所有香型白酒中用曲量最大的,與投料原料比為1:(0.85-095),“一多”指的是酒醅要經過多輪次的發酵和餾酒,一般要經過8次發酵和7次取酒。
2、我想問一下濃香型的皇臺酒好喝嗎?有沒有推薦濃香型的白酒?
“南有茅臺,北有皇臺”,90年代初期,皇臺酒在西北市場盛極一時,由于當時對廣告語和品牌slogan幾乎沒有什么知識產權方面的要求,處于野蠻生長期。也恰好是在標王秦池酒制造營銷傳奇的年代,皇臺酒在甘肅尤其在武威、蘭州一代,輕松躋身于高端名酒的圈層,附和著西北各城市“1年喝倒1個品牌”的渠道節奏,皇臺酒幾近成為當地的白酒新貴,
后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年代前后悄然隕落并銷聲匿跡,曇花一現般被白酒市場大洗牌的洪流裹挾著,消失在了歷史的記憶中。隨著白酒市場回歸冷靜,白酒市場也經歷了逐漸注重品質和工藝傳承的品質回歸,90年代初期依靠戶外廣告、紙媒和電視硬廣投放營銷模式起家的白酒品牌悉數隕落,皇臺酒是這個軍團里的滄海一粟而已,甚至放眼全國整個白酒市場,皇臺酒在當地掀起的小高潮,僅類似于今天快手下沉市場里小有名氣的帶貨網紅,雖圈粉無數卻與TOP級無緣。
論語天下認為當年皇臺酒用濃香對標國之醬香的茅臺酒,回頭看就略顯幽默,好喝與否取決于消費者對原料品質、釀造工藝、勾調技法、熟化催陳等諸多因素的綜合認知,各有所悟、悟有所知并不可以偏概全。推薦的濃香型白酒頭部品牌有五糧液、國窖1573,腰部品牌有川酒多糧型劍南春,接地氣的品牌有比如在西北市場屈指可數的伊力小老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