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銀行里面的理財產品那么多。經過后來對理財產品的了解,才逐漸清晰,理財產品為什么會有5萬元這個坎,大家都知道,當前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是沒法對外承諾保本保息的,原因在于,2011年時,銀監會發布了第5號文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其內容是對理財產品銷售的一些約束條款。
1、為什么有理財產品,設計理財產品目的是什么?
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并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理財產品的興起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脫媒的現象,即資金從銀行體系分流出來,通過非銀行渠道流入實體經濟,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GDP不斷增長,人們對投資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不再滿足銀行存款等收益較低的儲蓄產品,希望通過承受一定的風險獲得較高的收益,同時抵御通貸膨脹帶來的貨幣貶值。
2、為什么理財產品一發售就搶光了?
題主可能說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確實,一些中小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由于規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就被搶光,產生了“秒搶”的現象,這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1.風險偏好的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由于低風險的特點,因此普遍受到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喜愛,在當前股市、互聯網理財風險較大的情況下,一些原來做風險投資者的投資者也傾向于購買理財產品,保證收益,
2.預期型理財產品的尾期,按著央行、銀監會的安排,預期收益型產品將逐步退出市場,凈值型產品將越來越多,也就是說,理財產品將不再剛性兌付,不過,未來,考慮到銀行自身信譽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預期收益型產品買一次少一次,能搶到是最好的。3.收益率會逐步走低,目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在4.4%左右,僅僅高于大額存單,但這樣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隨著央行降準,未來流動性增加,資金面緊張程度進一步緩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會進一步走低。
4.銀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剛性兌付性質的產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況下,其規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億元的規模,那么,屬于賣噓頭,吸引儲蓄資金。這樣的情況往往發生在一些中小銀行、農商行身上,特別是一些跨省經營的城商行,最后提醒一下,無論是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券商、保險,以及互聯網理財產品,在購買過程中都需要對產品本身的情況做詳細了解,避免落入理財變保單、資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資等情況,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謂“秒搶”所迷惑,做好風險評測,了解產品本身至為關鍵。
3、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什么都是5萬起步呢?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原因,很多銀行都有理財產品在售,但是申購起點卻沒有低于五萬的,經過后來對理財產品的了解,才逐漸清晰,理財產品為什么會有5萬元這個坎。原因在于,2011年時,銀監會發布了第5號文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其內容是對理財產品銷售的一些約束條款,在該辦法約束下,理財產品銷售起點,不得低于5萬元。
這五萬元的最低標準,不是銀行決定的,而是銀行服從了監管要求,銀行根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將客戶分為了五個等級,其中風險評級最低的為一級和二級理財產品,其單一客戶起售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大家都知道,當前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的情況下,理財產品是沒法對外承諾保本保息的,能拿出五萬元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既有希望得到預期的收益率,也應該能承受一定的風險(雖然風險很低)。
4、我們為什么要理財?
因為理財就是理生活,這句話重來不騙人,下面細說下:一、有個叫復利的家伙,愛因斯坦稱它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那么我們現在就來聊聊這家伙。假如在你出生的時候你父母就懂得投資理財,把2萬塊作為本金進行投資,打算等你30歲用來創業或者買房給首付的,設定年收益為10%,那么在復利的威力下,30年后2萬變成了34.8萬,足足是原來的17.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