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排企業未按時履約,會存在什么風險。從政府控排手段來看,第一年發給企業的配額多,則企業不需要額外購買;逐年減少時,則企業需要在碳市場額外購買碳配額及CCER,蘇州生態環境部門已責令企業整改并對該企業違法行為予以立案查處,最后建議政府主管部門要做好對重點排放企業的履約培訓與輔導,因為畢竟是新生事物,很多企業并不是故意不履約,而是不熟悉履約流程。
1、拒不履約企業,所面臨的是什么?
1、控排企業未按時履約,會存在什么風險?對于不能按時履約或者未能履約的企業,各試點都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包括罰款、扣除配額、計入失信記錄、取消優惠政策等,如深圳未履約企業將受到失信懲罰和取消財政資助處罰,責令限期仍未補繳的,發改委將從其注冊登記簿賬戶中強制扣除與其超額排放量相等的配額,不足部分從其下一年度配額中直接扣除,并對其處以超額排放量乘以當年1月至6月碳市場配額平均價格三倍的罰款。
而廣東省對于未完成履約的控排企業,將向社會公布企業名單、記入征信系統,同時會在下一年度配額中扣除未足額清繳部分2倍配額,并處5萬元罰款,對于履約情況良好的企業,將在財政資金、低碳基金、項目審批等各個方面給予優先支持。拒不履約企業,所面臨的是什么?2、企業自查階段會存在哪些風險?企業自查階段應如實的記錄數據,做到心中有數,避免出現與政府核查數據相差較大,未能及時對差距作出反應,
3、作為履約企業,如何控制履約成本?(1)取決于最初的碳配額的初始分配碳配額的初始分配量決定了控排企業的市場地位,即屬于碳市場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當企業的初始配額量較多時,企業就會有富余的配額出售,則在交易市場上承擔供給方角色,目前,不同行業所能獲取的碳配額是不同的。從政府控排手段來看,第一年發給企業的配額多,則企業不需要額外購買;逐年減少時,則企業需要在碳市場額外購買碳配額及CCER,
碳配額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企業履約時需要在市場上購買的配額量及由此發生的成本。(2)碳市場因素——供給關系碳配額總量的稀缺程度決定了一個地區碳市場的供需關系,在碳配額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碳交易價格會受到市場規則和政策等因素的影響,由于我國碳交易市場還不成熟,大多數企業都是在臨近履約時才進行交易,導致了碳價的階段性異常波動。
長遠來看,碳價將持續上升,(3)CCER抵消配額根據全國碳市場相關規則,控排企業可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額清繳,抵消比例不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5%-10%。“上海近七成企業使用CCER抵銷配額進行履約,”上海生態環境局透露,“相關企業所屬集團在積極探索節能降碳路徑的同時,注重加強碳資產管理,降低履約成本,統籌考慮集團整體未來發展。
”(4)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自主減排,隨著碳排放管制力度的不斷加大,碳交易市場上的配額價格一定是逐年增加的,所以用長遠的發展眼光來看,企業應逐步開展自主減排,并將碳資產管理上升到戰略高度。至于企業何時做節能,應對比節能成本與交易成本的,當節能成本低于交易成本時,毋庸置疑的選擇節能改造,9月13日,在位于龍灣的浙江康德萊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總經理張勇給記者算了一筆“節能賬”:2020年,公司投資1100萬元開展全生產管理環節節能技改,改造完成后,當年電費就節省300萬元,還收獲政府190萬元的改造補貼。
“3年就能回本,之后省下的能耗費用相當于還‘賺錢’了,”張勇說。4、企業履約前做節能改造,有相關金融政策支持嗎?有的,2020年10月,銀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機構及資本積極開發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帶大家看一個案例,“2021年以來,我們通過完善綠色金融機制建設,構建綠色金融產品體系,打造綠色金融生態環境等多種有效措施,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加大綠色貸款投放力度,以金融力量助推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人行臨沂市沂水縣支行行長說到,人行臨沂市沂水縣支行充分發揮政策導向,指導建行沂水縣支行為其發放10億元綠色技改項目貸款。“在這關鍵時刻,銀行僅用了1天的時間就解決了我們資金不足的問題,改造完成后,預計每噸成品紗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和煙氣排放量可分別降低36%和80%,”企業端說到,在碳市場運行下,企業應該利用政策紅利,重視對碳履約成本的管理,力爭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