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波特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戰略學家,波特認為戰略的本質是競爭,是要建立競爭優勢,打敗競爭對手。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戰略選擇》《戰略規劃三部曲》《戰略績效管理》《戰略對決》,聯想與華為完全不同,走的是“貿工技”的路線,就是將戰略重心偏向于貿易這塊,而華為則將戰略重心偏向于“技工貿”路線。
1、戰略的本質是什么?
我從事企業戰略咨詢與戰略研究近20年,出版過《戰略選擇》《戰略規劃三部曲》《戰略績效管理》《戰略對決》,都是暢銷書,我想可以從我的角度來回答你的問題。企業為什么制定戰略呢?這要涉及到戰略的本質問題,邁克爾·波特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戰略學家,波特認為戰略的本質是競爭,是要建立競爭優勢,打敗競爭對手。為了打敗競爭對手,波特提出了打敗競爭對手的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
競爭戰略為企業在競爭方面提供戰略思路,但目前競爭戰略也面臨很大的局限性,過度的打擊對手并未使自己變得更好,而是所在領域的企業家族們面臨普通低利潤或者虧損的局面,大家都陷入了價格戰、功能戰、廣告戰、促銷戰、服務戰、品類戰的困境,大家越是想打敗競爭對手,大家越是變得更差,最后出現雙敗、多敗的格局。如果用形象的比喻,競爭戰略是一場“血”的戰斗!針對競爭戰略理論的缺陷,美國戰略學家W·錢·金教授2005年提出了藍海戰略理念,
錢·金教授認為戰略的本質是開拓藍海。什么是藍海呢?“藍海”是相對“紅海”而言,傳統的競爭極端激烈的市場是“紅海”,而“藍海”是一個未知的市場空間,沒有競爭的領域。企業可以通過價值創新手段得到嶄新的市場領域,獲得更快的增長和更高的利潤,然而,藍海戰略并不能有效建立競爭對手的進入壁壘,所謂的“藍海”,只能在競爭對手未進入的一刻出現,但很快競爭對手進入,“藍海”快速地變成了“紅海”。
藍海戰略只能短期改善企業遇到的競爭狀況,但并沒有解決競爭戰略理論的缺陷,而且,如果遇到競爭就想用藍海戰略思想來回避競爭,這無異于是一種逃跑戰略,這樣的戰略思維不可能使企業實現長期發展。如果用形象的比喻,藍海戰略是一個“夢”的幻想!我在2009年出版的《戰略規劃三部曲》一書中提出了發展戰略,我認為,戰略的本質是發展,
企業首要關注應該是企業的發展,而不應是企業的競爭,也不應該是藍海。競爭與開拓藍海應該是實現企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當然還有合作戰略、避開競爭戰略等手段,企業該如何來發展呢?根據我的經驗,我提出了解決企業發展問題的方法論體系,即發展戰略框架,我認為企業應該從發展方向、發展速度與質量、發展點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入手,來系統地解決企業的發展問題。
在我們的咨詢中,這套方法論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用形象的比喻發展戰略就是一季“金”的收獲!謝謝你閱讀我的回答,如果你認同某些觀點,請點一個贊!歡迎關注我的博客,我會盡我所能研究中國企業,寫出一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的文章來。謝謝閱讀,如果認同某些觀點,請點一個贊!我是唐東方,近20年從事企業戰略咨詢與研究,幫助企業解決發展問題,擔任多家大中型企業常年戰略顧問,著有暢銷書“發展戰略四部曲”:《戰略選擇》《戰略規劃三部曲》《戰略績效管理》《戰略對決》,
2、聯想走的是什么發展路線?
聯想與華為完全不同,走的是“貿工技”的路線,就是將戰略重心偏向于貿易這塊,而華為則將戰略重心偏向于“技工貿”路線。所以,雖然兩家走的路線完全不同,但是,華為現在成為世界第一通信設備商,而聯想目前卻在走下坡路,不僅降低了研發比重,甚至連產品自己都不愿意生產,直接把零件買來叫別的工作委托加工,然后再拿出來賣。
其實,聯想與華為成立的時間都差不多,聯想是1984年成立,而華為是1987年,剛開始聯想走的是技術研發路線,也有一些以倪光南為代表的技術工程師。到了后期以收購國外落后技術為主,比如收購了IBM低端服務器業務,收購了摩托羅拉,把賺來的錢都用于收購方面,在自主研發的主業方面就投入少了,聯想之前也并非只做PC這個領域,還且最早涉及了智能手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