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海信并購日本東芝電視,海爾并購美國GE電器;安踏并購芬蘭亞瑪芬;恒申控股并購福邦特己內酰胺及相關業務等等。一些優秀的中國品牌,被外資并購,只要是合法合規,就是合適的,徐福記、小肥羊、水井訪等品牌,包括格力等,都不屬于國計民生等戰略性項目,更與國家安全風馬牛不相及,不過是一些常規的商業品牌,所以這種并購不值得大驚小怪。
1、大企業并購,為什么需要各國的商務部同意?
反壟斷的需要,全怪洛克菲勒,老家伙搞壟斷,最后自己的石油公司被拆分了,慢慢地,就形成了這個傳統。對于要合并的大企業來說,有些第三世界國家不批準,他們可以把當地的業務賣了,合并后,有興趣再買回來,或者,第三世界國家政府因為濫用職權,則相關的聲譽就下降了,跨國巨頭就不去投資了。所以,部分垃圾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也不敢濫用職權,
2、很多優質中國品牌,像徐福記小肥羊水井訪近期的格力等,為什么最后被外國資本收購?
這個理解不一定到位。一些優秀的中國品牌,被外資并購,只要是合法合規,就是合適的,就像中國不少企業,做大了之后并購國外品牌一樣,全球貿易,不僅是產品的全球化,也包括企業、品牌貿易的全球化。有一些中國企業,經過多年發展,成為很優秀的企業,以及知名的品牌,具有較高的市場影響力,但有時候,創業者能夠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因素共同決定的。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創始人或者是企業控制人,感覺到了瓶頸,也就是繼續做大已經力所不及,或者是年齡大了,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還有就是,經過40年高速發展,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企業創始人感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時候如果能夠高價套現,也是另一種可接受的方式。一方面是企業轉讓出去,有助于它的進一步成長;另一方面,套現的資金,可以作自己喜歡的事情,也可以是再創業,或者是計劃退休了,
不管是外資還是內資,這樣的并購,其實現在頻繁發生。不僅是中國品牌被外資中收購,外資品牌也被中國企業收購,比如海信并購日本東芝電視,海爾并購美國GE電器;安踏并購芬蘭亞瑪芬;恒申控股并購福邦特己內酰胺及相關業務等等,貿易就是有來有往,只要不是影響國家安全等戰略性行業、企業,那么價格合適都是可以的。徐福記、小肥羊、水井訪等品牌,包括格力等,都不屬于國計民生等戰略性項目,更與國家安全風馬牛不相及,不過是一些常規的商業品牌,所以這種并購不值得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