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的房價正高,城鎮化的成本極高,這些都要農民來承擔。財智成功看來,城鎮化有兩種模式,那句話,我不反對城鎮化,但是農民不可能都進城,也絕不能強制所有的農民進城,城鎮化涉及面太廣,謹慎是必要的,城鎮化并不一定能帶來富裕,也許還會出現大量的城市貧民區。
1、城鎮化后的農村田地會實行農場模式嗎?如果以這個方向走,預計還要多少年才能實現?
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啥時候都必須按規律辦事。順之者昌,逆之者滅,農業發展也是如此。切不可`主觀臆斷,更不可長官意志,我們的教訓夠多了,國家的政策必須符合這個規律。至于如何發展,全國面積這么大,情況十分復雜,不能只有一模式,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我國農民有智慧有能力創造出適合本地情況的經營模式,要充分相信他們,千萬不可強迫和急躁,
2、20年后,如果城鎮化達到75%以上,城市更新完畢,然后我們靠什么再發展呢?
城鎮化并不一定能帶來富裕,也許還會出現大量的城市貧民區。再過20年,城鎮化率也許能達到75%,但是對于廣袤的國土而言,城鎮化還會出現很多問題,財智成功看來,城鎮化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遵循自然規則,城市中公司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入,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后買房落戶,安居樂業。這種模式會比較慢,但是很穩妥,一切以工作為基礎,相應戶口和教育醫療條件也要跟上,關鍵還要每個人都能輕松買上房子,
另一種模式則是拔苗助長模式,直接把一些村子拆了,補償點錢,都去城里買房。別的不說,工作靠自己找,找不到就自生自滅,這種方式很快,短時間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鎮化效率很高,但是缺乏工作崗位,在城市過高的生活成本下,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社會財富的產生,關鍵要看制造業,不管是農業生產,傳統工業制造業,還是數字化產品的開發制造,都是社會財富的源泉。
新的財富不斷創造,在各行各業中流通,服務業越來越發達,吸納大量就業,這是城市能夠擴張的核心邏輯,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是有限的,不是越高越好。農村收入低,但是有了土地,農民哪怕收入再低,總還有口飯吃,這是最壞的情況下的基本保障,一旦進入城市,經濟波動期間工作如果丟了,家庭沒有了收入,靠什么在城市中生存?2019年的房價正高,城鎮化的成本極高,這些都要農民來承擔。
不穩定的工作,不算高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養老金,農民進入城市真的是好事嗎?到了退休年齡無力掙錢時,在城市靠什么生存呢?順其自然,先把房價降下來,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利潤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吸收越來越多的就業,讓民營企業的壽命不斷延長,讓農民就業更加穩定,讓農民養老和醫療有更多保障,這些才是城鎮化必須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讓貸款買套房,弄個城市戶口就了事。
不管什么時候,制造業是一國根基,也是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尤其是我們這樣人口龐大的大國,制造業發達,國民收入不斷上漲,是普遍上漲而不是被平均,農民養老金也能達到兩三千元,到那個時候,其實是否城鎮化已經沒有意義了。有錢花,哪里都是好的,國民收入穩定,社會保障完善,樂于消費,敢于消費,則經濟能夠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3、中國為什么要搞城鎮化?
城鎮化是國家的政策,我等小民無權置喙,但我還是要說,一個涉及億兆民眾的政策還是應該謹慎再謹慎,小心再小心,堅決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做足”兵棋推演“,把城鎮化所帶來的后果考慮充分,不要只考慮近期的、眼前的、對某部分人有利的收益,一定要看得長遠,把不利影響琢磨充分,把長遠的、不利的因素、不利的后果考慮全面,
否則,想走回頭路,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是我們難以承受的。城鎮化的好處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大堆來,似乎條條在理,什么有利于提高全民消費能力啊,什么要利于管理啊,什么有利于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啊等等,不一而足,我就想知道一個問題,對于許許多多像我一樣長年在外務工、漂泊了多年的農民,或者說一個身份四不像的人來說,城鎮化了,生我們養我們的村莊沒有了,我們的根被拔走了,我們的歸鄉之路在哪?還有,城鎮化了,農民進城了,如果他們部分人在城里生活不下去,不能適應城鎮生活,那么他們的退路在哪里?還是那句話,我不反對城鎮化,但是農民不可能都進城,也絕不能強制所有的農民進城,城鎮化涉及面太廣,謹慎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