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隔一個月后,證監會再度就A股IPO問題做出回應。針對早前“A股主、創業板IPO企業發審隱形門檻將松綁”的傳言,證監會回應稱,審核政策沒有新的調整,將堅持并保持新股常態化發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14家銀行已經通過IPO的審核,正在排隊上市,銀行股上市潮已經來襲。
1、證監會一個月兩次對ipo發聲,這意味著什么?
在時隔一個月后,證監會再度就A股IPO問題做出回應。針對早前“A股主、創業板IPO企業發審隱形門檻將松綁”的傳言,證監會回應稱,審核政策沒有新的調整,將堅持并保持新股常態化發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14家銀行已經通過IPO的審核,正在排隊上市,銀行股上市潮已經來襲。針對證監會的新股IPO仍保持常態化發行的承諾,
很多股民都認為,這是證監會給股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如果真的像之前傳言所稱的那樣,證監會對新股IPO松綁,那無疑是對投資者的信心當頭棒喝,如果消息屬實,那A股的這輪上漲行情就結束了,而現在管理層對IPO制度的連續發聲,就是要穩定市場的信心。不過,我們認為,新股IPO并非是導致市場流動性匱乏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大牛市中,新股IPO一周發行七八個,股市還是照樣上漲,
而只有在股市調整周期內,人們就都拿新股IPO來說事。實際上,新股IPO一周也就發行兩三家,并不是導致股市失血的主要原因,恰恰是再融資、定向增發,才是股市失血的根源所在。事實上,這次管理層對于新股IPO提速出來辟謠,對于股市來說本身就是偏“中性”的,很多人認為這是穩定市場信心,穩定股民信心,我覺得實在有些牽強附會。
現在奇怪的是,只要市場每出現一個新消息,股民們都認為這是利好,如果現在投資者都有這樣的思維方式的話,那么本輪股市反彈行情真的要走到頭了。其實,證監會一個月兩次對IPO發聲,主要想表達以下幾層意思:首先,證監會明確表態IPO審核從嚴的管理方向不變,以確保上市公司的質量,言下之意是,新股發行的速度不會改變。
在審核制下,新股發行的質量可以有保障,大家可以不必為害怕踩雷而擔憂,在這種情況下,股民選股和看趨勢將由自己來負責,別選錯了個股或看錯了趨勢都賴管理層。再者,證監會想告訴大家,不管市場出現何種波動,IPO常態化將不會改變,事實也是如此,就連2018年那種千股持續下跌,股市還是每周兩至三家新股上市的節奏一直不變,要想暫停IPO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然,放緩IPO進程還是可以的,不過目前股指在三千點以上,要說放緩新股發行腳步,肯定不太現實,最后,雖然現在新股IPO是審核制,但隨著科創板的推出,科創板將實行注冊制,而一旦科創板的注冊制取得了實踐經驗后,A股市場也會推進注冊制。目前全球所有成熟國家的股市都實行注冊制,不過,新股IPO的審核制向注冊制轉變將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等待制度設計更加成熟后,很可能在全市場鋪開。
證監會二次對新股IPO提速進行辟謠,并稱聲將按正常的發行速度進行,這既暗示了無論市場怎樣波動,新股IPO都不會暫停,也告訴大家新股IPO的質量都在把關,散戶不用擔心買到業績變臉的新股,當然也暗示了審核制向注冊制過度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等待一切時機成熟之后,才會在A股市場推廣,本身這則消息對股市來說比較中性,硬要說是IPO速度不變的消息是利好,實在有些牽強。
2、企業做到多大能上市?上市意味著什么?
如何判斷所屬行業是否適合上市?上市需要多長時間?需要那些費用?需要涉及哪些結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規定發行人的生產經營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下列行業(或業務)將受到限制:(1)國家發改委最新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限制類、淘汰類的行業及國家專項宏觀政策調控的行業;(2)有些行業雖不受限制,但法律、政策對相關業務有特別制約的也將受到限制,如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門票經營業務、報刊雜志等媒體采編業務、有保密要求導致不能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最低標準的業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