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釋一下什么是藥品帶量采購。藥品帶量采購顧名思義就是國家或某行業組織或某幾家用藥單位聯合向藥企進行采購,只不過這個采購過程是有附帶條件的,也就是用藥單位通過保障一定的藥品銷量來要求藥企給予降價采購的談判措施,很多人會在看到帶量采購的藥品價格后難以置信,甚至因此會聯系到藥品質量問題,其實這樣的看法純屬多余。
1、醫藥帶量采購靠譜嗎?
首先解釋一下什么是藥品帶量采購。所謂帶量采購其實并不新鮮,這在我們以往的日用品消費中經常見到,我們所熟悉的團購就有點類似帶量采購這個意味,藥品帶量采購顧名思義就是國家或某行業組織或某幾家用藥單位聯合向藥企進行采購,只不過這個采購過程是有附帶條件的,也就是用藥單位通過保障一定的藥品銷量來要求藥企給予降價采購的談判措施。
以往的藥品招標,只招標價格,而沒有數量,中標企業還需要組織銷售隊伍進醫院做工作,以此促進藥品的使用和銷售,而現在進行的藥品帶量采購是在招標的時候就承諾藥品的銷量,且保證在8-15個月之內用完。這就是所謂的“帶量采購,以量換價”,由于目前國家已經取消了所有公立醫療機構的藥品加成,因此帶量采購后的藥品在公立醫院這里就是多少錢的進貨價以同樣的售價銷售給患者。
本輪醫改啟動后陸陸續續有各種政策措施出臺,總的改革方向和原則是盡量壓制藥品各個環節不合理的利潤,使藥品價格回歸本來面目,到最近的2018年12月由國家醫保局出面組織的11個試點城市(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7個副省級城市:沈陽、大連、廣州、深圳、廈門、成都和西安)開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這才正式進入了高潮部分。
通過國家層面的價格談判,進入本次帶量采購的藥品雖然僅僅只有31各品種,但卻是很多是臨床已經成熟應用多年的藥品,原本的銷量不可小覷,另外隨著這次試點工作的推進具有帶動效應,也會帶來臨床其余藥品價格的下跌,從最終的藥品中標價格來看,本次帶量采購中選品種大幅度降價,最大降價幅度超90%,雖然“量”似乎也不及預期,但是相信隨著2019年正式開始在11各試點城市的推廣落實帶量采購后,對于臨床用藥和醫療費用的支出會產生逐步的深遠影響。
很多人會在看到帶量采購的藥品價格后難以置信,甚至因此會聯系到藥品質量問題,其實這樣的看法純屬多余,首先,國家推進醫改的決心不會動搖的,醫改過程中解決群眾看病貴看病難的總體設計思路不會改變,因此不要懷疑國家這樣采用各種手段打壓藥價的決心和信心。其次,在開始帶量采購之前其實國家藥監部門已經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專門對于國內仿制藥進行了一致性評價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從藥品質量上進行再次篩選,本次進入帶量采購談判的藥品準入門檻就是原研藥或者已經通過了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而且為了保障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國家藥監部門也會對于帶量藥品的質量進行專項檢查,因此不必懷疑質量問題,
最后談一下關于有些人質疑的進入帶量采購后的藥品因為銷量必須保證,會不會導致臨床濫用藥的問題。這是完全可以放心的,首先臨床還是會根據疾病診療指南進行合理用藥的,其次進入帶量采購的藥品的量的估算也不是憑空臆造,而是根據過去幾年該藥品該地區的銷量進行一定折扣后給出的,因此有理由認為在該地區沒有短期內爆發疾病或者大量人群疾病譜改變或死亡的前提下,這樣的銷量保證還是有合理性的。
2、隨著帶量采購常態化,第三次藥品國家集采剛結束,以后的醫藥代表要何去何從?
多謝邀請!第三批集采結束后,對醫藥代表的去留問題沒什么影響,首先中標的企業大都不是知名廠家,更不是靠醫院的份額存活下來得,所以對企業影響和對企業的銷售團隊影響不會很大!其次,第三批集采的數量偏少,這里的偏少不是指消費量下降而是醫院有想法,醫院在報量的時候應該只報了整個品類使用數量得2成到3成左右,所以企業靠這次這次集采中標能夠達到宣傳的目的!再者,零售市場份額是中標企業的目標,通過集采把自己的企業名片做大,再通過“合適”的價格給到零售藥店,這樣會分到一塊蛋糕,同時對企業的布局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中標企業不是傻子,醫院更不是傻子,各取所需罷了!集采變味了!個人觀點!非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