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龐大集團的現狀,也是龐大集團面臨的所謂困難。破產不是國企的專利,私有制企業和資本家企業破產的更多,龐大集團在昨天宣布破產重組,公司的股價低開高走,收盤漲停,如何看待300億龐大集團竟還不上1700萬借款,正在申請破產重整的新聞,龐大集團年報遇到上交所的問詢,而且存在信披違南側的情況,上交所認為,公司嚴重違反了相關規定,損害了投資者的知情權,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給出了一定的紀律處分。
1、華晨集團破產了,你怎么看?
破產不是國企的專利,私有制企業和資本家企業破產的更多。只要是企業,就都要面對開創,興旺,發展,破產的過程,個中原因很多,有產品是否對路,資金運轉是否靈動,科技含量是否與時具進,經營策略是否科學(生產一批,儲備一批,開發一批),管理是否得當等,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比私有企業在破產時,要對歷屆廠長(懂事長)及班子成員進行審計,既還廠長懂事長一個清白,又對全廠職工一個交待。
至于說誰的錯?就象私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企業破產后,不能說明是制度問題一樣,公有制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也必然按市場經濟原則辦,破產是正常的事情,不能有雙重標準,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前的國企與以后的國有企業是不同的,切莫同日而語,相是并論。一是用人制度不同,1980年前的國有企業,用人實行分配制,負責人是任命制。
以后的國有企業實行全員聘用制和合同制,負責人實行聘任制;職工實行合同制。二是運行形式不同,1980年前的國企,實行計劃經濟,從下至上,又從上至下,反復科學規劃后下達生產指標,企業按計劃生產產品。以后的國有企業實行市場經濟,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由企業自己到市場去找,生產的是商品,實行自主決策,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三是會計制度不同。1980年以前的國有企業,會計制度是計劃經濟的會計制度,經營狀況主要靠計劃導向,盈虧財政一目了然,盡在掌控中,財政核算利潤,實行收支兩條線,留下工資,管理支出,以及辦社會,建房,擴產資金外,其余利潤上交財政,以后的國有企業,實行的與國際接軌市場經濟的會計制度,由國資委負責監督,企業自主權利擴大,有的成了獨立王國,監管缺位,手段滯后。
四是體制設制不同,1980年前的國有企業,黨政武裝工青婦班子齊全,一個國有企業,就是一個小社會,學校,幼兒園,醫院都有。以后的大部國有企業簡化了,只留下生產營銷管理人員,把學校等全部推向社會,職工幸福感失落,五是福利分配不同。1980年前福利是全方位的,從孩子入托上學,到住房分配,以至生老病等二次分配,
無后顧之憂。以后的國有企業只負擔工資和由企業承擔五險,六是興衰結果不同。1980年前的國有企業,由于以計劃經濟為主導,一旦出現產品積壓,供大于求時,就調整計劃,根據情況進行轉產,這也是那時為什么沒有破產說的主要原因;以后的國有企業,由于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國有企業下海,在市場中遨游,參與國際競爭,一旦出現產品積壓滯銷,資不抵債,就只能破產,
2、如何看待300億龐大集團竟還不上1700萬借款,正在申請破產重整的新聞?
如何看待300億龐大集團竟還不上1700萬借款,正在申請破產重整的新聞?看到龐大集團的消息,禁不住讓人想起了鋼貿企業。所謂鋼貿企業,就是從事鋼鐵貿易的企業,曾幾何時,鋼貿企業一個個富得流油,火得燙手。因為,在房地產市場全面放開的那段時間,對鋼材的需求量大得嚇人,那一刻,只愁弄不到鋼材,而不愁鋼材銷不出去。
就是質量差一點的鋼材,也有需求者,且價格不會下降,為什么地條鋼企業很多,就是在那段時間出現的,就是市場對鋼材的需求量太大。也正是因為市場對鋼材的需求量大,對鋼材品質的要求也出現下降現象,因此,鋼貿企業就如雨后春筍,在全國各地迅速爆發。有條件的,沒有條件的,有渠道的,沒有渠道的,都在進行鋼貿生意,甚至鋼材期貨、鋼材互聯網等都誕生了。
然而,隨著樓市調控的開始,房地產市場熱度下降,特別是開發商拿地熱情有所減弱,對鋼材的需求也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很快地,過剩的鋼貿市場,也出現了快速變化的現象,鋼貿企業也迅速轉向了寒冬,關門歇業、破產倒閉的鋼貿企業也像颶風剛過一樣,尸橫遍野。更嚴重的是,在鋼貿市場紅火時大量貸放給鋼貿企業的貸款,也都出現了回收無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