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通過完善的注冊制改革可以從本質上提升整個市場的優勝劣汰效率,那么在高效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股票市場還是有希望走出美股市場那樣的長期牛市。與此同時,通過注冊制改革,讓不同種類、不同性質,且符合發行條件的企業進入市場,讓投資者分享到企業高速成長的過程與投資成果。
1、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說明什么?
股票發行注冊制主要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股票時,必須依法將公開的各種資料完全準確地向證券監管機構申報。證券監管機構的職責是對申報文件的全面性、準確性、真實性和及時性作形式審查,不對發行人的資質進行實質性審核和價值判斷而將發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給市場來決定,注冊制的核心是只要證券發行人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虛假、誤導或者遺漏。
這類發行制度的代表是美國和日本,這種制度的市場化程度最高。作為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制度,注冊制度的改革既給市場充滿了期待,但同時也可能充滿了擔心,談及期待之處,則是體現出高度市場化的發展趨勢,這對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股市優勝劣汰的效率更加明顯。從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的方案來看,一方面強調了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強化了信息披露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則是豐富完善了退市的指標、精簡優化了發行條件,不斷突出市場化改革的運行特征,
假如通過完善的注冊制改革可以從本質上提升整個市場的優勝劣汰效率,那么在高效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股票市場還是有希望走出美股市場那樣的長期牛市。與此同時,通過注冊制改革,讓不同種類、不同性質,且符合發行條件的企業進入市場,讓投資者分享到企業高速成長的過程與投資成果,但是,談及擔心之處,則是擔心注冊制時代下可能會引起又一輪的市場大擴容。
實際上,縱觀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變化情況,上市公司從1000家發展至2000家所耗用的時間遠遠多于上市公司從2000家發展到3000家的耗用時間,近年來市場從3000家上市公司發展至近4000家的上市公司,估計用時更短,對市場來說,若股市的優勝劣汰效率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發揮,那么注冊制可能會成為股市擴容的契機,但對“多進少退”的市場來說,顯然不利于提升市場的投資活力,在存量博弈的環境下,分配到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存量資金也就越來越少了,最終導致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淪為了“僵尸股”企業。
事實上,假如創業板試點注冊制可以引進更多的增量資金,那么還是會從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場擴容所帶來的壓力,正如科創板開板后的表現一樣,在強烈的賺錢效應影響下,實際上形成了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互利共贏的局面,甚至引來了大量的新增流動性,由此降低對其余市場資金分流的影響。同樣道理,對創業板市場來說,在試點注冊制之際,可以保持適度的賺錢效應,那么對本不缺乏資金的市場來說,可能會帶來增量資金的補充,進而降低對股票市場存量資金的分流影響,
由此一來,在注冊制時代下,即使引起市場階段性的擴容壓力,但在賺錢效應的刺激下,市場卻弱化了擴容下的負面影響。不過,在注冊制時代開啟之后,注冊制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更注重長期性,尤其是上市公司陸續步入限售股解禁期后,如何有效對沖市場的拋售壓力,進而達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則尤為重要,對保持高效流動性優勢的市場來說,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增強市場的抗跌與抗風險能力,這從今年2、3月份的A股表現中已經得到了充分展現,但如何保障市場持續高效的流動性優勢,則非常具有挑戰性。
2、創業板改革,注冊制放開、20%漲跌幅,為什么不同時放開T 0呢?
這幾天市場上討論最多的就是關于創業板接下來要開始實施注冊制度,并且后期新上市的創業板個股在上市后的前五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停板的限制,之后漲跌板的為20%,相當于適度放開漲跌幅的限制,很多投資者疑惑目前的管理層既然逐步想放開漲跌幅限制,而一直限制交易的T 0制度為什么不實行,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個話題討論,漲跌板限制存在很多弊端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實行T 1的交易制度還是漲跌板制度,都是為了防止股價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防止投資者特別是普通投資者出現較大的虧損,國家管理層出額初衷是好的,但在后期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逐步發現漲跌板的限制的這個措施好像并未降低的市場的波動,反而助推了市場的大幅度上漲和下跌,主要從幾個方面給大家解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