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的是美國的行事準則和核武器的威懾阻止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盡管美國被詬病經常性在世界挑起沖突,也可以說小病不斷阻止了大病的發生?;诰S護其霸主地位以及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它們以自己的方式在阻止世界大戰的爆發,身處北美大陸埋頭發展自己的美國介入世界大戰乃至世界事務,有偶然的因素也是必然的結果。
1、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最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從目前國際矛盾的主要方面來看,第三次世界大戰最有可能因為大國競爭爆發。目前為止,世界上一共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法國、俄國、意大利、日本同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等國之間,因帝國主義瓜分世界利益不平衡,世界秩序劃分不對等的原因,爆發了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一場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我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等國,共同對抗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
當然,二戰爆發的內部誘因是德國、日本等國出現的嚴重經濟危機。圖為核爆場景,三戰很可能是一場核戰爭,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能發現每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背后都有大國競爭的因素,大國競爭是國際矛盾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很難避免的一個方面。過去曾有人把這種大國間互相競賽的情況稱為“修昔底德陷阱”,意思是說大國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與其相信對方不會做出不利于本方的事情,倒不如依靠本方的實力將對手壓制住,
因此,大國之間就在這種互相的不信任中,逐漸走上螺旋上升的實力競爭之路。如今又何嘗不是呢?如果要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大國競爭必然是潛在的推動因素,不論這個直接誘因是經濟危機還是能源危機,不論是地緣斗爭還是軍事競賽,不論是意識形態還是文化差異,這些容易直接演變為戰爭的直接因素,其背后依然是大國之間對全球秩序、全球權力的競爭,
因此,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戰,那必然是因為兩個或幾個世界大國,因為某一直接事件,將互相間的施壓、挑釁升溫,乃至引爆過去積累的矛盾、問題,使得世界大戰爆發。其實,在冷戰時期就曾差點爆發世界大戰,當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統帥機構都在積極為世界大戰做籌劃和準備,都制定了詳細的作戰預案,在蘇聯的預案中,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設想是主要戰場在歐洲,歐洲戰場可以分為幾個戰線,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所謂“中央戰線”,位置就是從東德出發,途徑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直抵法國西海岸,切斷意大利、英國、挪威、瑞典等國對西歐的支援,同美國隔著大西洋對峙,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完成對英法美等北約主要強國的核打擊。
圖為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他們都是為世界大戰準備的裝備,在美國的作戰預案中,則充分考慮了蘇聯的作戰設想,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在前線阻擋華約聯軍的鋒芒,甚至抗不過蘇聯對北約駐歐洲部隊的首輪核打擊。于是選擇把重裝作戰集群后置,前線大量布置雷達、傳感器、探測設備,火力主要依靠空中力量發揮,依靠駐扎在法國、英國的轟炸機、戰斗機執行戰術核打擊,阻止華約聯軍的前進,
同時,建立專門的運輸司令部,執行跨大西洋的兵力運輸和投送,在一段時期內,美國統帥部對美國海軍的定位就是完成跨大西洋運輸和航線的護送,以支援歐洲戰場。圖為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曾被認為主要任務是完成跨大西洋的戰略運輸護送,那么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世界大戰準備的這么充分,他們又是如何看待大戰爆發的原因呢?答案其實也是一樣的,那就是大國之間的直接競爭。
雖然,美蘇的冷戰和競爭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重點的意識形態領域、軍備領域、科技領域、體育領域,但是這些領域的競賽就是為了在全球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在二戰后的世界擁有更加廣泛和穩固的領導地位,因此他們各自構建了一個軍事政治集團,也就是美國牽頭的北約,以及蘇聯牽頭的華約,并且各自建立了一套經濟體系,比如蘇聯主持的經互會等。
圖為蘇聯時期建造的光榮級導彈巡洋艦,他們火力兇猛,絕不是為對付小國準備的,針對的就是大國間的全面戰爭,如今,美國同俄羅斯等大國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很多原本在臺面下進行的競爭,以及被直接公開提出,大國間的矛盾有激化和發展的可能性。比如,在烏克蘭,就出現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為主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同美國為首的北約出現的對抗,這種對抗表現在地緣戰略矛盾上,但是深層問題依然是美俄兩個大國的直接競爭和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