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發展的角度,制造業升級是一個歷史范疇的問題,升級的基礎和核心要素已經在工業2.0或者3.0時代得到了升級,升級的變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級關鍵。對于一家企業來產業升級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對于一個產業來其產業升級的目的是提高產品平均附加值;對于國家來產業升級代表了整個經濟的增長方式。
1、怎么理解產業升級?與制造業又是什么關系?
面對產業升級,制造企業有哪些建議?制造業經過40年的發展,如今進入了產業升級期。關于產業升級這個名詞,每個人都有一個特定的認知,有些可能立馬會想到“去產能,調結構”,有些則會想起“工業4.0,互聯網 ”,那么究竟什么是產業升級?是否只有哪些高大上的“商業新模式”才是制造企業的升級方向?升的是什么?產業升級就是一次“改進和重建”的過程。
對于一家企業來說,產業升級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對于一個產業來說,其產業升級的目的是提高產品平均附加值;對于國家來說,產業升級代表了整個經濟的增長方式,無論是哪個層面上的產業升級,其最終都需要每個企業的覺醒和參與。針對某個企業而言,產業升級就是質量與效率提高、管理模式改進、技術升級、產業鏈升級、結構改變,
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其升級的內容可更直觀:效率與質量提升:制造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目前大多數中小型制造企業仍舊追求的目標,也是工業2.0時代最關注的內容,其屬于升級的基礎要素;管理模式改進:即涵蓋涉及到工業工程、精益生產等制造管理模式,也涉及人才管理、財務管理、運營管理和戰略管理等企業管理范疇,其屬于升級的基礎要素;技術升級:涉及現有技術升級、新技術研發等活動,屬于升級的核心要素;結構改變:涉及客戶、產品甚至價值鏈改變等范疇,屬于升級的變革要素;產業鏈升級:涉及供應鏈上下游之間的融合、協作和合作模式的升級或改變,屬于升級的變革要素。
站在發展的角度,制造業升級是一個歷史范疇的問題,升級的基礎和核心要素已經在工業2.0或者3.0時代得到了升級,升級的變革要素才是目前的升級關鍵,繼續升級基礎或核心要素,企業可能彎道超車,但如果想跨越式成長,企業需要升級的是變革要素。先補課,再升級變革要素決定了制造業升級的成敗,但就目前大多數制造企業的現狀來看,先補課,再升級更為現實和必要,
中國制造企業其實很早就開始了產業升級,只是效果可能不盡人意。早在幾年前,在揭示了生產制造環節附價值和利潤雙低的“微笑曲線”理念影響下,眾多制造型企業紛紛開始向價值鏈頂端延伸,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品牌化,但現實中寥寥無幾的成功案例從側面顯示出并非所有制造企業都適合這種簡單粗暴的升級策略。拋開“微笑曲線”的固有認知,2004年日本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長中村末廣提出了結論相反的“武藏曲線”,其認為真正豐厚的利潤在制造環節上,
無法判定兩種理論的對錯,但至少說明中國制造企業曾被微笑曲線深深迷惑過。究其原因,正是中國制造業的管理水平糟糕,縱觀發達國家制造企業的發展路徑,我們和他們的路徑基本相似。但也不難發現在制造管理理論方面,作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卻無過多貢獻,產業升級是需要有歷史沉淀的,任何彎道超車或者跨越式成長都需要基礎,大多數中國制造企業需要先補好基礎要素的課,將歷史證明過的好的制造管理方法先應用完善和熟練。
借勢升級時勢造英雄,制造企業升級也需要借勢而為,新技術、新裝備以及新模式的出現,造就了新的產業變革期。而產業變革期的出現,也為產業升級提供了諸多可能性,新技術或裝備:VR、AI、云儲存、云計算、電子商務、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或裝備,可大幅提高生產效率或改變生產模式;新模式:如共享經濟、服務型制造、云制造、互聯網金融等,在改變著制造業的周邊環節的同時也影響著制造業的運作模式。
新的機遇為制造企業提供了重新構思整個產業以及自身運作模式的想象空間,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借勢升級的第一步不是立刻行動,而是打破固有思維,重新思考。基于協同視角,以“產品和生產為核心”的傳統商業模式已經開始向“以消費者為核心、以生產 服務”為根本的模式轉變;產業競爭也從單一生產環節向上下游進行延伸,兩種轉變形成了以“供應鏈協同”為代表的升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