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種思維,反對貨幣超發的人認為,近現代金本位坍塌之后,貨幣成為一種不誠信貨幣,也就是沒有儲備,就可以任意數量發行貨幣,這樣很難阻止貨幣超發,各國都傾向于讓貨幣貶值,一方面促進出口,另一方面讓貨幣貶值實際上是掠奪儲蓄者。中國超發的貨幣,其實絕大多數都在銀行體系內循環。
1、貨幣超發有沒有好處?
不要以為經濟學家都是一個想法的,對于貨幣,特別是信用貨幣,經濟學家本來就分出不同的觀點和思維方式。這就是一個左右為難的決策,有兩種思維,反對貨幣超發的人認為,近現代金本位坍塌之后,貨幣成為一種不誠信貨幣,也就是沒有儲備,就可以任意數量發行貨幣,這樣很難阻止貨幣超發,各國都傾向于讓貨幣貶值,一方面促進出口,另一方面讓貨幣貶值實際上是掠奪儲蓄者。
而十年一度的經濟危機大致上就是圍繞著債務周期,也就是說,不誠信貨幣沒有儲備,實質上是一種債,這種債最終會使得資產價格上升,但是并沒有讓價值提升。另一種思維是認為信貸或者這種超發的貨幣能夠驅動超高速的社會增長,很簡單的道理,如果經濟不景氣導致大量失業,而導致需求不足。則會出現一種經濟的螺旋式下降,而且大量非自愿的失業人口,會因為流動性緊張找不到工作。
如果一個工程師因為經濟不景氣而浪費了聰明才智,那么對于一個時代就是一個損失,而當貨幣超發,就可以開發這些人的聰明才智。比如國家投資的航空,就能利用一部分天體物理學家,而這部分物理學家如果通過市場選擇,可能沒有企業會雇傭一個科學家做長期的基礎物理研究,還有一種思維,認為貨幣不用追求金本位,完全儲備貨幣,也不能無限制的超發。
如果黃金作為貨幣,市場上黃金有限,最終會形成通貨緊縮,我們生產率是增長的,所以市場上的物也在增長,比如我們現在還有娛樂業,游戲賺錢可比大米要快多了,這個時候很多新的物產生,而黃金卻沒有多起來,為了防止這種通貨緊縮,需要同步物的增加來增加市場貨幣流動性。大致上,貨幣發行增加是一定的,但是合理的貨幣超發,大致等同于GDP的增長,這是比較理性的想法,但是問題是,不誠信貨幣對于任何人都有誘惑力,普通老百姓也希望多發行貨幣,
2、貨幣超發會導致通貨膨脹,為什么還要超發貨幣?
貨幣超發和通貨膨脹的利與弊為了便于理解先打個比方:如果你有一臺大型柴油機,想讓他安全穩定的工作,你會經常維護并穩定的給他供油,也會經常啟動、或者停車、或者熄火,在啟動時你會根據經驗適當加油讓他安全穩定啟動,如果啟動時油門過大就會一下淹死啟動不起來,還得再花時間重新啟動,在運行中想減速就減小油門,如果控制不好減多了,就會突然熄火,還得在重新啟動的那一套做法。
在這里,貨幣就好比柴油,柴油機就好比經濟實體,你就好比國家控制機構,加油減油的動作過程就好比貨幣發放和回籠的過程,所有這些都是聯動的,缺一不可,這里主要解釋貨幣超發問題,也就是油的問題。首先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權貨幣,他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為所有國家之間都要做生意(就是現在的多邊主義,對外開放),這就會用到貨幣,但絕大多數本國貨幣只能在本國流通(就是老百姓隨時用到的錢),然而做生意又是每個企業自己的事,那么要想買賣外國貨就會用到外國貨幣,企業又不能自己造,就只能拿本幣去銀行換,銀行就得準備外幣,在這件事上美國確實技高一籌,他在80多年前就想到了問題的麻煩,連忽悠帶騙的告訴和他做生意的伙伴國家,你銀行要準本那么多種貨幣既不保險也很麻煩,干脆就用美元按比例換算一下省事多了,于是各個央行出于各種原因也覺得合理,就采取了這種辦法(這就是美元國際化),
在中國,也是鄧爺爺的眼光犀利,看到了機會,80年代國內改革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物質財富迅速積累,90年代過多的物質財富自己用不了就拿出去賣,那么換回來的就是美元,外國人看到了商機也來中國投資賺錢,但是他們帶來的也是美元,美元在中國又不流通,人們就拿美元去銀行換回人民幣,去市場買東西,購材料,發工資,該生產的生產,該建廠的建廠,這樣一來社會上的錢就多了起來,老百姓手里就寬裕,日子就好過,這就是我們的80-90年代的繁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