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馬其頓在古代的歐洲東南部,也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文明。想對比埃及而言,現在的敘利亞確實算的上是中東地區的火藥桶,因為其參加除2次中東戰爭以外的歷次阿以沖突,并且自2011年以來內戰一直延續至今,列強窺伺的巴爾干地區,無疑是最合適的引信。
1、如果說敘利亞是中東的火藥桶,那么為何說科索沃是歐洲的火藥桶?
“沒有埃及就沒有戰爭,沒有敘利亞就沒有和平。”這句話旨在強調這兩個國家在中東地區沖突和戰爭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想對比埃及而言,現在的敘利亞確實算的上是中東地區的火藥桶,因為其參加除2次中東戰爭以外的歷次阿以沖突,并且自2011年以來內戰一直延續至今。其內戰所波及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其過境范圍以內,僅難民問題就波及周邊以及歐洲十多個國家,
更為嚴重的是,敘利亞已經成為民族矛盾、教派沖突、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敘利亞紛爭)科索沃問題現在處于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其已經實現了事實上的獨立,并且為相當多數國家的承認。科索沃是南聯盟解體的,地緣政治板塊破碎的直接產物,前蘇聯用意識形態和軍事占領,幫助自己的斯拉夫哥們塞爾維亞人,將多個不同宗教信仰民族強行捏成了一個國家。
當意識形態崩潰,大國影響力不再時,長期擠壓下來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就開始總爆發,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塞爾維亞與科索沃)敘利亞和巴爾干半島,有相同的問題,那就是民族和宗教錯綜復雜,并且地區的區位有相對重要。這其實也就是說這兩個地區其實都處于文明的斷層和交匯區,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之間缺乏難以形成相同的民族國家認同,這樣一來沖突幾乎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只需要適當的外部因素加以作用,那么毫無疑問就會引爆,現在烏克蘭也是這個原因。(紛爭)現在科索沃與塞爾維亞之間圍繞著雙方交界地帶土地和居民的置換問題一直劍拔弩張,尤其在9月29日科索沃領導人哈希姆·薩奇帶領科索沃軍警前往爭議區域加齊沃達水庫地區視察,這引起了塞爾維亞方面的不滿,總統武契奇隨即宣布塞爾維亞進入戰備狀態。
駐科索沃北約部隊,隨即介入該地區,將雙方隔離開來,算是進行了調節,(薩奇,莫蓋里尼,武契奇)塞爾維亞與科索沃之間是塞族與阿族,東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矛盾,并且涉及到一些歷史遺產方面的問題。總之是十分復雜,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整個巴爾干地區的連鎖反應,挑動起整個地區的沖突和紛爭,這其中還有西方與俄羅斯之間對抗與博弈,所以必須加以重視。
2、為何巴爾干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火藥桶?
歐洲大陸南部有三大半島:葡萄牙與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意大利、圣馬力諾和梵蒂岡所在的亞平寧半島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保加利亞、希臘等十個國家與地區所在的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側與亞平寧半島隔亞得里亞海相望;東側瀕臨黑海,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大陸相望;南部瀕臨地中海的兩個邊緣海:愛琴海與伊奧尼亞海,
巴爾干半島地處于歐洲、亞洲以及非洲三大洲之間,是三大洲聯系的樞紐,通過其南面的地中海可以連通大西洋與印度洋沿岸的國家,而東側的土耳其海峽則扼守著黑海的咽喉。因此,巴爾干半島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以來都是必爭之地,特別是在近代以來,這里成為了歐洲列強的爭奪的重點,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成為了帝國列強之間矛盾的焦點,并且引發了多次在巴爾干半島上的戰爭。
早在17至19世紀時期,當時的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對巴爾干半島、克里米亞半島以及黑海的控制權,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爆發了十多次戰爭,20世紀初期、一戰之前,這里又爆發了兩次巴爾干戰爭,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當時的“巴爾干同盟”,為了反抗奧斯曼帝國對其長期壓迫與統治而爆發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則是“巴爾干同盟”在領土與利益的瓜分產生分歧而爆發的。
3、“火藥桶”里的歐洲小國馬其頓,為什么要改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