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感覺在中國有很多人、都認為保險是騙人的。為什么很多沒買保險的人都說保險是騙人的,卻沒人能說清保險到底怎么騙人的,涵蓋個人家庭全部的保險是沒有的,騙人的是人保險本身不騙人,買保險與買彩票概率是相同的,彩票收益是中獎難道保險收益不是中獎嗎。
1、保險保險真的保險嗎?有的人說保險是騙局,這是為什么呢?
說起來,保險及保險理財產品從來都不是騙人的,但可惜的是國內保險業給很多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形象。典型的屬于“歪嘴和尚念經”,我認為這應該歸咎于販賣保險及理財產品的代理人(也就是銷售人員),過分夸大保險功能甚至故意忽悠客戶,其唯一目的就是把客戶兜里的錢“搞走”,說到底,保險代理人并沒有真正為客戶量身打造一款適合自己的產品,尤其是在產品規劃方案上搞得動輒幾十頁甚至上百頁,以至于大多數普通客戶根本沒有心思看完,或者說就算看了也看不懂。
這就是典型的不重視客戶體驗,最糟糕的是,有些保險理財產品不顧及客戶感受,甚至歪曲、夸大其詞、隱瞞風險,并一再向客戶吹噓可以實現到期后的較高收益。這一點在銀行柜臺辦理過保險理財產品的人,都是一肚子委屈,事實上,保險理財產品由于兼具保險與理財的功能,年化收益率普遍只有3%~4%,即使是風險較高的投連險,收益一般也只有5%~6%左右吧。
而某些代理人為了忽悠客戶購買,甚至可以把預期年化收益率說成8%以上,最可氣的是還給你承諾“保本 高收益”,不知有多少缺乏專業理財產品知識的人上當受騙。總之,我認為保險這個行業在國內一直處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就連保險代理人自己都覺得自己像搞傳銷的“騙子”,總是不那么自信,這與西方國家的主流保險背道而馳。產品本身沒有錯,錯的是賣產品的人,沒有用心賣而是耍心眼兒,
2、為什么網上有人說買保險就是坑,保險是騙人的嗎?
從事壽險相關工,有人認為保險坑或騙人,我認為有以因素:(1)歷史原因。我們看下大陸人壽險的發展歷史,1982年大陸恢復人壽保險業務,1995年《保險法》出臺,1998年保監會成立(2019年與銀監會合并成銀保監會),1999年大陸舉行首次保險經濟人資格考試,2002年《保險法》首次修訂,2009年第二次修訂。
人壽險在新中國發展歷史其實很短,在初期,發展快,在很長時間我們的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管也不到位,行業確實不規范,出現了許多保險消費者利益受到到損害的情況,“保險騙人”這種固有觀念就傳播到今天。但是,現在保險業受到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最新修訂的《保險法》也更注重保護消費者利益,這種觀念應該改變,(2)銷售人員(代理人)素質因素。
這里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和專業素質,為了獲取傭金,完成銷售任務,部分銷售人員在會進行銷售誤導,避重就輕,夸大理財險收益,把不確定的收益率說出確定的收益率,不進行健康詢問,不全面介紹退保損失、等待期、免責條款等內容。我見過銷售員為了獲取更多傭金,引導客戶重復購買功能相同的理財險(萬能賬戶),導致客戶開了多個賬戶,讓客戶多交了不少手續費,提高了客戶的持有保險的成本,
還有的業務員本身對保險并不了解,給客戶的保險配置也不合理。如客戶要意外風險保障,業務員自己分不清意外傷害險和意外傷害醫療險,只給客戶配了意外傷害險,后來客戶不小心受傷住院,和業務員一起來理賠,才得知意外傷害險只賠付由意外導致的殘疾或死亡,意外傷害醫療險才賠付由意外導致的醫療費用。(2)保險產品的特殊性,
比如對重大疾病,保險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定義是不同的,保險醫學對重大疾病的定義更嚴格,必須達到相應的條件(嚴重程度),才能賠付。這就可能出現,患了同一種病,有的人能賠,有的人不能賠付,但人們對重大疾病的正確反應就應該是早發現早治療,不會拖到更嚴重才去治,某種程度上,這對較早發現自身大病并積極治療的部分人不大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