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從最能夠體現經濟狀態的勞動力市場入手,揭示經濟放緩的增長。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會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下去,過去的日本、亞洲四小龍以及現在的中國,都經歷經濟放緩的階段,PmI的上升與下降代表經營者是否對未來的經濟充滿信心,愿意投資來擴大自己的生產,所以PMI指標是經濟的先行指標,因為生產端開始降低投資減少自己的擴張,肯定會帶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以及薪資降低,最終帶來整體經濟的放緩。
1、如何看待今后的經濟形勢?
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危機。1,危,全球疫情失控,經濟放緩甚至倒退,經濟聯系斷裂。美國極其跟班對中國打壓,這些,恐怕在三年內難以緩解。2,機,抗疫,中國獨善其身。經濟,中國在第三季度已經恢復增長,3,紅旗河工程。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總結一下有兩次,一是49年新中國成立,面對歐美國家的孤立排擠,毛澤東做得最多的在興修水利,
而79年改革開放,鄧小平做得最多的是修路架橋,從而招鳳引凰,經濟突飛猛進。由此可以知道,應對目前的變局,我們應該修煉內功,應該迅速上馬紅旗河工程,紅旗河工程,應該是大流量,全直流。規模應該大于黃河,這樣,西北的生態可以得到徹底的改善,成為中國的糧倉,沿河可以建設幾十個大城市,中國的就業,經濟,甚至男女平衡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2、在經濟放緩的大形勢下,如何提升中部地區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的發展既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長期、艱苦的任務,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抓住主要矛盾,突出發展重點,著力培育發展新優勢,1、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重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實施工業興縣戰略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發達的省份,說到底是工業發達?比如:浙江省生產總值在全國各省區名列前茅,主要原因是浙江省堅持以農村工業化推動全省工業化,走出了一條專業市場、板塊產業和小城鎮建設相互促進的區域特色經濟的路子,凡是把推進工業化放在第一位、大力實施“工業興縣”、“工業興市”的地區,其工業發展強勁,經濟實力迅速提升,因此,加快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工業。
堅持制度創新,增強工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國有經濟比重高,民營企業發展慢,是中部地區縣域工業缺乏內在動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深化國企改革,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抓住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實施國有資產“有進有退”,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縣域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方針,全面推進民營經濟的發展,
堅持科技創新,切實轉變工業發展增長方式,切實把實現工業化與推進信息化緊密結合起來,在設計、研發、生產、管理等方面全面推廣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高起點推進工業化,發揮信息化在工業化發展中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加快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堅持戰略創新,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戰略,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的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城鄉發展存在著巨大差距,因此,中部地區縣要實現工業化目標,需要實現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特別是堅持“一主三化”的方針(即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發揮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并重,加快城鎮化建設,增強工業、城鎮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使更多的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上來,
2、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重點,轉變農業經營理念,大力實施以工富農戰略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跳出就農業抓農業,就農村抓農村的思維定式,運用發展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增強產業牽引力,龍頭企業上連國內外市場,下連廣大農民,是農民走向市場的依托,是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重點引進和培育機制好、產品競爭力強、帶動面廣、出口創匯多、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引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增強實力,做大做強,大力發展壯大加工企業,形成科學布局、大中小企業并舉、高中低技術搭配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