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退休人員的的養老待遇是按照工齡發放,工作10年到20年發放基本工資的70%;20年到30年80%;30年到35年發放85%,35年以上發放90%。比如按照1978年《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工齡20年以上發放本人基本工資的75%,工齡15~20年發放本人基本工資的70%,工齡10年到15年發放60%。
1、退休時工齡35年和36年,養老金是不是一個檔次?應當注意什么?
曾經有的老人聽說工齡35年以上,都是一個檔次發放養老金。那么工齡35年和36年養老金會不會有差別呢?實際上,按工齡確定養老金檔次的政策早已經過時了,現在是按繳費年限確定養老金,按工齡確定養老金是怎么回事?實際上,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以前,退休老人領取的養老金待遇一般都是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比如按照1978年《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工齡20年以上發放本人基本工資的75%,工齡15~20年發放本人基本工資的70%,工齡10年到15年發放60%,
2014年機關事業單位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前,退休人員的的養老待遇是按照工齡發放,工作10年到20年發放基本工資的70%;20年到30年80%;30年到35年發放85%,35年以上發放90%。實際上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除了按比例發放的基本工資以外,還有一定的按級別發放的退休生活補貼數額,新的養老金計算模式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后,大家的退休待遇主要只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
事業單位還建立了職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機制;企業也有相應的企業年金,不過參加的不多,①基礎養老金,是按照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和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綜合計算出來的。按照100%基數繳費一年,可以多領取1%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如果是視同繳費年限,則按照實際繳費年限的平均繳費指數計算繳費檔次。如果是60%檔次,只可以多領取0.8%;300%檔次可以多領取2%的社平工資,
②個人賬戶養老金,等于個人賬戶的余額除以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一般是60歲退休139個月,50歲退休195個月,如果個人賬戶的計發月數相同,個人賬戶的余額多少就決定了個人賬戶養老金多少。如果是建立個人賬戶養老金制度以后參保的,繳費基數相同,繳費年代一樣,個人賬戶余額就相同,如果后期多繳一兩年,個人賬戶增加的錢數就會更多一些。
③過渡性養老金,跟社平工資、過渡系數、平均繳費指數等因素相關,比如按照山東省的過渡性養老金計算公式,如果在當地建立個人賬戶以前參保繳費一年,平均繳費指數是一的情況下,每年可以多領取1.3%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所以,如果工齡是35年和36年,差距的不同會產生一定的養老金差距,但是具體情況不同,差距也不同:1.如果相差的是后一年的繳費年限,會有一年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差異,
一般按100%基數繳費,社平工資6000元的情況下,養老金能差距70~90元。2.如果是前后相差一年退休,晚退休使用的社會平均工資高,理論上計算的養老金更高一些,早退休會按照國家的養老金調整增加養老金,近年來只有5%左右的增幅,會比使用新社會平均工資計算養老金待遇略低一些,這種差異太復雜,具體無法測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