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城鎮化,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前面說到,北宋如果不定都開封,會亡的更早,這里就主要說一下宋徽宗,宋徽宗是典型的紈绔子弟,除了不愛治國,剩下的愛好十分廣泛,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擅長寫書法的皇帝,最喜歡踢球的皇帝,最能生孩子的皇帝,最愛嫖娼的皇帝,當然,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收藏大石頭。
1、歷史上的汴京城,有什么的優勢,使宋朝在此建都?
汴京也就是汴梁,在宋朝時期是都城,也被稱為東京,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在《水滸傳》中那是經常出現的一個城市地名,施耐庵在介紹某位好漢的時候,往往會說東京汴梁八十萬禁軍教頭,那叫一個氣勢了得。宋朝老百姓對汴京應該是充滿自豪的,可惜一場靖康之變直接終結了汴京作為都城的歷史,宋代之后,汴京的地位下降,到如今的開封已經成為四線城市,
可以說,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下,以汴京作為都城簡直就是當靶子給游牧民族打,1126年1月2日,金國在北京擊潰宋朝的防線后,迅速向南推進,到1月31日就已經兵臨汴京城下。北宋政府經過委曲求全使得金兵退兵后,當年11月20日,不滿足的金兵再次開始南下,這一次在12月10日就開到了汴京,相比于第一次一個月的行軍,這一次只用了20天,
站在軍事的角度來說,開封作為都城的地理位置太差,在沒有北方燕山防線的情況下,北方游牧騎兵南下只要幾天的路程就可以從北京殺到開封,北宋最后也的確因此而亡。那么,北宋的人不知道定都開封的這個弱點嗎?其實,都是知道的,早在趙匡胤在位的時候就表示要遷都,而宋仁宗時期樞密副使富弼曾經公開表示汴京就是“所謂八面受敵,乃自古一戰場耳”,
在靖康之恥發生后,但凡以歷史馬后炮姿態發言的學者也都批評北宋定都汴京乃是自尋死路。其實,我倒是認為北宋定都汴京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能因為北宋后期的統治者無能就把亡國的原因歸咎到都城的問題上,以宋徽宗的敗家程度,要是把都城定在長安或者洛陽,宋朝亡得更快,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今天,我就來講講,汴京作為都城有哪些優勢。
首先,應該說明的一點是,定都汴京不是從宋代開始的,而是承接自五代十國時期,唐朝滅亡后,只有后唐沒有定都在開封,剩下后梁、后晉、后漢、后周都定都在汴京,為什么會這樣呢?唐朝自安史之亂以來,軍閥割據,戰亂頻發,尤其是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經濟遭到重大的破壞,曾經一度被游牧民族所占領,而誰占據了汴京,就掌握了中原地區,也就是可以稱為正統王朝了。
除了中原地區,其他周邊地區基本都被一些勢力割據,也就是我們說的“十國”,可以說,在五代時期,由于四代都在汴京定都,使得汴京得以迅速發展,人口超過百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以中原為基礎,五代到后周時期就已經有統一天下的趨勢,后周世宗柴榮當時喊出“三十年平定天下”也不是吹的,只不過英年早逝,隨后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了后周的政權,建立北宋,經過南征北戰,最終收復了除幽云十六州以外的領土,成就一番大的事業。
如果不是汴京“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地理位置,北宋又如何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呢?可以說,一直到北宋即將統一全國之前,在宋王朝處于對外擴張時期,開封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是戰略優勢的表現,那么,汴京是從何時開始不行了呢?趙光義即位后,曾發動兩次對遼戰爭,企圖收復五代后晉石敬瑭時期割讓出去的幽云十六州,結果兩戰兩敗,大宋王朝的對外政策也有擴張變得保守。
如果奪取幽云十六州,北方可以以燕山為基礎建立一條防線,攔住游牧民族的鐵騎,相當于為汴京設置一道“防馬墻”,但是在趙光義兩次失敗,北宋臣民是“談遼色變”,再也不敢提伐遼的事情,尤其是在宋真宗時期,遼蕭太后率兵南下,一個寡婦領著兵把擁有百萬大軍的宋軍打得是階級敗退,宋真宗想要棄汴京而逃,還是在寇準等名臣的支持下,才御駕親征與遼朝達成“檀淵之盟”,宋遼之間以兄弟之國相稱,帶來將近百年的和平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