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的門診處方是有規定的,一般開藥都是三天以內的藥量。有一點就是,以前的手寫處方會有很多藥名是縮寫,這種縮寫是有一定規范的,醫生都認識,但是對于患者來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可能是不認識的,門診開藥,很多都是開兩天,最多不超過三天,再多就不開了。
1、醫生開處方寫的是什么文字,一般人不認識是啥道理?
您好,我是國醫視野,一名執業中醫,旨在積極傳播科學有用的健康知識!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有用,那就點贊鼓勵一下吧!為什么醫生寫的處方很多人都不認識呢?作為一個醫生,我來說一下:其實,即使是在自己醫院里,有很多同事的處方,我們也很難認識,有時甚至需要打電話咨詢。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中國的醫生太忙碌了,
每一天查房,寫病歷,做手術,做門診,有很多時候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一天去看幾十幾百個病人,每一個病人都需要寫病史,診斷,處方等等,最起碼一個病人也有幾十上百字,所以每天的書寫量也有上萬字以上。如果每個字都寫得工工整整,那么,醫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書寫上,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醫生的字會盡量地書寫簡單,只需要很熟悉或者會診的醫生認識就可以了,當然,這一現象目前正在得到大力的改善,因為現在電子化病歷系統的普遍應用,會節約醫生大量的時間,病人朋友們也會看得清清楚楚,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以前的手寫處方會有很多藥名是縮寫,這種縮寫是有一定規范的,醫生都認識,但是對于患者來說,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可能是不認識的。另外,對于中醫來說,每個醫生有可能對同一個藥物的稱呼不一樣。比如半夏,很多醫生稱三葉老、三步跳、水玉、守田等等,這都是半夏的別名。另外還有醫生自己的獨特秘方、院內制劑等等,是不希望讓外面的人看的清清楚楚的,
2、去門診看病醫生一般都是開兩天的藥,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
首先,我們的門診處方是有規定的,一般開藥都是三天以內的藥量。住院處方開的一般不能超過一周的量,所以門診開藥,很多都是開兩天,最多不超過三天,再多就不開了。另外,門診有時候相當于一個初診,如果病人在吃藥過程中并沒有好轉,或者病情發生了變化,那么就得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者更換藥物了,你刷刷一下子開了半個月的,萬一不對癥,病人還不懂,只知道遵醫囑,吃出問題來可就麻煩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坑爹的藥占比目前越來特厲害,現在藥物實施零差價,你開的太多了還批評你,甚至處罰你。為啥?現在推行分診醫療啊!你開那么多藥,說明病人都來你這里來了,都不去基層醫院了,你這不是搞破壞嘛!所以,門診上的藥,很少有一次開好幾天的,這是正常的情況。如果你在門診一下子開了一大袋子藥,要么你去的醫院簡易門診走慢性病,要么這醫生處方不正規,
3、為什么現在一些中醫院,開藥都是一兩個月的用量,是藥效低,還是醫生經驗低?
我爸是老中醫,其實我們家族從醫已經延續了8代了,記得十多年前,我爸私底下老吐槽他爸爸也就是我爺爺的藥劑量太輕了,所以在他抓藥的時候基本都會偷偷按他的思路給抓量[捂臉][捂臉],但,前幾年開始,我發現,我爸的藥方里,劑量幾乎都是10g,甚至還有3g的以前的劑量平均30g,現在在他的方里幾乎再也看不到了我問過他為什么,他説,不能太急太沖,要溫我那時不太懂,但現在我慢慢能理解了老中醫確實是越老越是寶啊。
4、醫生開藥拿的是提成還是回扣?這是不是看病貴的根源?
醫生開藥拿的錢不是回扣,也不是提成;更不是看病貴的原因!看病貴只是結果,醫生拿錢也只是表象;造成看病貴兩個主因1、醫療推向市場;醫療服務很多時候是在探索未知領域,市場如何在短期評判?直接造成醫務工作者付出與收益畸形,嚴重低估醫務工作者勞動價值;開藥拿錢可以視為部分修正;2、資金問題,藥品生產企業和配送企業供應醫療機構藥品,要很長時間不能回收資金(原因在于醫療機構傷勢地位);任何企業都無法承擔如此高額資金占用!通過第三方提高藥價,然后通過灰色手段促進藥品用量提高、加快資金回籠成為最實用手段!還有一些原因不重要也就不再列舉!大家如何看待,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