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易將成為阿里對抗騰訊的一個有效屏障。可以看得出來,騰訊在2014年投資京東,本意是希望用騰訊的流量資源扶持京東,讓京東能夠跟阿里對抗,在對抗阿里巴巴的前線,京東已經凸顯疲態,所以騰訊才不得以高調與阿里正面剛,為了發展到B領域并直接面對阿里,騰訊節省了大量資源。
1、騰訊主動挑起與阿里的對抗,是因為京東衰退嗎?
前兩天《金融時報》也談到了題主的這個問題,《金融時報》認為,“要不是騰訊支持京東,阿里巴巴早就把京東消滅了”。在對抗阿里巴巴的前線,京東已經凸顯疲態,所以騰訊才不得以高調與阿里正面剛,先看近期騰訊的反應以及騰訊在電商業務上的動作。近期,馬化騰多次在公開場合針對與阿里巴巴的競爭發表看法,甚至還多次暗諷阿里巴巴壟斷,小馬哥親自上陣,這還是在騰訊史上非常罕見的情況,這也能側面反應,騰訊的不安全感,
再來看看騰訊為了跟阿里競爭,在電商業務上進行的大型投資行為。2014年3月,騰訊戰略投資京東,微信開設京東入口,2016年1月,騰訊組局,蘑菇街和美麗說合并,同時,騰訊給合并后的公司提供了微信入口。2016年3月,騰訊投資小紅書,2016年7月,騰訊投資拼多多。2017年12月,騰訊、京東聯合投資唯品會,
可以看得出來,騰訊在2014年投資京東,本意是希望用騰訊的流量資源扶持京東,讓京東能夠跟阿里對抗。但是在實際上,效果不理想,因此,騰訊才不得不繼續投資其它電商平臺,可能有些人不認可我的觀點,沒關系,我們看一下財報的數據。上圖是近兩年京東跟天貓的GMV同比增速情況,2015年,京東的同比增速還是高于天貓的,但在趨勢上,京東的增速已經開始下滑,天貓的增速開始回升,
在京東的增速高于天貓的時候,很多投資者抱著一個希望,就是京東有一天能夠超過天貓,但是很快,這個幻想就被打破了。從數據上看,到了2016年,天貓的增速開始超過了京東,而天貓的整體GMV達到4萬億,京東的整體GMV8000億左右。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天貓的體量是京東的4倍,而且增速比京東還要快,在這種情況下,京東想要超過天貓,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僅僅天貓的規模就是京東的4倍,而阿里還有淘寶、閑魚等平臺,所以騰訊看清楚了一個現實:就是單靠京東,完全不是阿里的對手。從騰訊的投資行為上看,這種觀點也得到了佐證,在京東增速高于天貓的2015年,騰訊在電商業務上基本沒有進行投資,而到了2016年之后,京東增速低于天貓、超過天貓成為幻想之后,騰訊再次開始大規模投資電商,先后投資了蘑菇街、小紅書和拼多多、唯品會。
很多人還關心另外一個問題,騰訊投資京東、唯品會之后,對阿里有什么影響,我的看法是,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同樣還是看財報數據,下圖是網友制作的京東、阿里、唯品會的營收同比增速圖,一眼看上去就能得出結論,阿里的營收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并且還在螺旋式上升的周期;京東的營收增速在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回調,到了2017年Q3,已經回落到40%以下;唯品會更慘,連30%都沒有。
2、馬化騰再次落子零售業,對抗阿里野心大,但騰訊能吃得消嗎?
騰訊投資于名為超級購物指南的品牌零售數字智能運營平臺,據了解,“超級導購”已經建立多年,一直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總部與終端之間的互操作性,并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指導員工在業務運營中的運作。現在騰訊投資了這筆投資,很多人認為這是騰訊以這種方式深入零售的,由于業務集中在C端,騰訊一直希望在零售行業進行基準測試并開發B端服務。
特別是在2017年底,阿里新零售推出了指甲和手拉手的購物指南解決方案,然后開始討論品牌購物指南的轉型,騰訊除了遵循公司的戰略需求外,還在為B端業務開發。此外,它也試圖咬住并標記舊的競爭對手阿里,以免太遠,事實上,由于微信的獨特傳播,騰訊的品牌購物指南布局早在去年1月開始,當時,微信和企業微信開始與內部測試互操作,這也意味著購物指南可以通過微信連接客戶,然后通過一系列工具來管理客戶,吸引潛在客戶,并恢復老客戶。